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文教

从缓解中高考竞争压力入手 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王烽
2020-07-07 09:31:16  来源:光明日报

  2.深化分类考试录取改革

  新一轮高考改革将高职考试招生与普通本科分开,使一部分考生不必再去挤高考“独木桥”,这是一个巨大进步。然而,相比于多数教育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我国高中阶段学生升学路径仍然过于单一。分类录取过程中将招生与培养相结合,是缓解升学压力、破除“一考定终身”的最有效途径。

  一是开辟高校专项培养招生通道,推进人才选拔培养一体化改革。允许高校根据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制定不同的生源选拔标准,将考试招生改革与人才培养改革同步互动,才能搭建多元化人才成长通道,实现因材施教。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很多尝试,但与之相适应的招生改革却非常滞后。而高校自主招生试点改革,本意是选拔无法经统一录取渠道脱颖而出的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能的人才,但高校并没有专门制订针对这些学生的培养方案,生源选拔与培养脱节,反过来导致试点改革落入原来的套路。今年开始实施的“强基计划”就是要改变这种现象,建议将国家“双一流”建设、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六卓越一拔尖”计划纳入这一模式,整体设计从招生到培养环节的改革,在坚持全国统一高考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允许相关专业制定自己的招生标准,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成长阶梯。

  二是建立适应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考试招生制度,为职业人才成长提供多种通道。如果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就必须在一些领域建立从初级到高级的技术技能培养体系。这决定了职业院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也必须提供充分的升学选择。有相当比例的中职和高职毕业生升入相应的本科专业,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才能从高考“独木桥”分流,有更多的升学选择。《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建议制定相关行业职业技术本科专业发展规划,并依此完善中职升高职、中高职升入应用型本科和职业本科相关专业的考试招生制度,在满足文化素质要求的前提下,突出职业技能(证书)在升学中的重要性,同时完善中高职、中职本科一贯制培养过程筛选机制,探索各个层次普职融通模式。

  三是高校实行“宽进”与“严出”相结合,把入学门槛竞争转化为学习过程的努力。学习压力前移到初中、小学,而考上大学后就失去学习动力,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人才选拔体系重“门槛”而轻过程。这种体制激化了入学竞争而又损害了高等教育质量。解决这个问题,应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发展要求,根据不同高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淡化一次性入学考试的作用,建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考核选拔机制,建立分级淘汰制度。建议首先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允许专业转换,严格毕业标准,建立肄业制度。同时,相对放宽人才选拔渠道,招收其他本科高校、高职学校的佼佼者进入学习。对其他高校,根据学校定位和生源状况,也可分别探索“严进严出”“宽进严出”等培养模式。

  3.健全基础教育领域质量监测评价体系

  破除应试教育、淡化考试竞争,根本上要淡化中高考选拔性考试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这就必须在中高考之外,建立一个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对中小学教育教学起到“指挥棒”作用的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除为政府监测基本教育质量服务外,更多是为学校管理、教师教学提供诊断,而不是升学选拔。我们要倡导教育自然生态下的评价、发展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保持对学生的低利害性、低竞争性,为学校办学、教师教学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方向引领。

  一是完善义务教育基本质量监测制度,夯实义务教育质量底线标准。国家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各级政府有必要对义务教育质量提出基本要求,并进行监测。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和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薄弱学校和优质学校都需要有一个底线性的质量约束,既保证基本教育质量,又避免在分数和考试成绩上无休止地抬高竞争门槛,裹挟整个教育生态。从学生个体发展层面,学校也需要有一套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质量指标,如学生近视率、肥胖率等过高,即便考试成绩突出,学校也不能算作教学质量达标。学校的基本职责是满足政府对基本质量的底线要求,政府的职责是保证义务教育基本质量,在底线之上,学校可以在办学特色上努力。目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质量监测项目已经在全国实施,但还没有建立义务教育基本质量常模参照标准,应从此处入手,并鼓励地方建立自己的常模标准,把义务教育基本质量达标情况作为教育督导和地方政府教育绩效评价的核心内容。

  二是实施学生发展跟踪诊断,为改进教育教学提供操作性依据。通过简单而有效的评价手段,跟踪诊断每个孩子的成长发展情况,为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提供指导,是新时代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校教学片面注重知识传授、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导向。学生发展跟踪评价诊断的根本目的是为教育教学服务,基本内容是适龄儿童在综合素养、关键能力方面的发展,实施评价主体是以班主任为首的教师团队,评价结果仅作为教师有针对性实施个性化教学的依据或与家长沟通的素材,对学生本人保密、评价结果不与升学直接挂钩,保证低利害性和低竞争性。学生发展评价应当成为每一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建议国家层面制定推进中小学生发展跟踪诊断的政策,开发设计小学生、初中生发展诊断手册,从班主任开始开展培训。

  三是实施学校发展诊断评价,为办好每一所学校提供个性化方案。实施学校发展诊断评价,目的是重塑好学校的标准,并解决怎样成为好学校的问题,才能破除地方政府、社会公众简单以“重本率”“名校率”评价学校的旧思维,引导中小学校放弃生源大战、退出“掐尖”竞争;才能引导公众理性预期、合理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从根本上缓解中小学“择校热”。学校发展诊断评价需要强调发展性评价的思维和方法,考虑学校发展起点、生源条件,考察学校发展进步情况;要调整教育资源投入导向,对于不同起点上办学成效显著、进步明显的学校予以倾斜,而不再是倾力打造少数名校。学校发展诊断评价要重点对相对薄弱学校进行诊断并提出改进方案,并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同时,要清理各种针对学校的评价、评估、检查,为师生减负,为学校赋能。

  (作者:王烽,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综合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