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改革,莫忽视“巴拉特法则”
张西成//www.workercn.cn2013-12-17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如何有效推进军队改革事业,系统科学中的“巴拉特法则”不容忽视:有时改变事物的20%,就可以达到80%甚至于100%的功效。

  人们通常把改革称之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系统性的工程往往需要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突破口选准了,便如高山之流水势不可挡;切入点找对了,便会产生四两拨千斤之效。

  上世纪90年代,央视掀起了一场改革,他们将这场改革的基调定为:“从改变说话的语态开始”。抛弃“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天南地北祥和欢乐,华夏儿女喜庆佳节”这样的套话,开始尝试一种新的语态,“要像说话一样地说话”,要“真诚面对观众”。从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方向出发,由此涌现出了一大批我们耳熟能详的栏目和主持人。这就是改变语态的力量。语态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但从语态开始改变,便是改变体制的一个开始。

  历史上“胡服骑射”的改革故事大家并不陌生。公元307年,赵武灵王看到赵国在匈奴和秦国等强邻的威胁下国势日衰,为了从军事上挽救被动局面,赵武灵王决心改变作战方式。从哪里改起呢?从作战时的着装改起,即脱下中原人的长袍博带,穿上匈奴人的紧身衣服,并在全国颁发《胡服令》。没有想到的是,仅仅是服装的变更,官兵面貌就立马焕然一新,打起仗来少了许多繁琐的哲学,于是学习骑战、放弃战车就顺理成章了。

  系统科学中有一个“巴拉特法则”,说的是有时改变事物的20%,就可以达到80%甚至于100%的功效。这就是牵住“牛鼻子”的魅力和威力。从以往军事变革的经验看,军队改革的终极指向是唯一的,但方法途径可以不拘一格。改革切入点的选择,有时可直面问题、单刀直入,而有时则需以迂为直、曲径通幽。改革必然涉及编制体制的调整,但编制体制的调整并不是改革的全部,不少情况下通过制度的改变、职能的理顺,最终也能把编制体制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扭转过来。

  在美苏较劲的上世纪60年代,曾任福特汽车公司总裁的麦克马拉曼走马上任美国防部长。当时由于国防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军兵种间的利益争夺十分激烈。空军曾竭力限制海军航空兵发展,防止出现“第二个空军”;海军强调发展核动力航母,试图以“北极星”弹道导弹取代空军的战略导弹;陆军则强烈反对海军扩大陆战队,防止出现“第二个陆军”。在这种情况下,麦克马拉曼并不急于向编制体制“开刀”,而是率先改革军费资源配置制度,几乎“兵不血刃”就较好平息了军兵种间的争斗。仅仅3年时间,美军战略武器总数增加了100%,而经费却节省了1000多亿美元。

  当前,我们正在积极谋求国防和军队的特色发展,抢抓改革时间窗口,不断推陈出新,摆脱技术和体制上的劣势,努力建设符合国情、军情的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然而,应当看到,随着军事变革向纵深推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和军事斗争形势发展变化,改革愈是走向深入,一些“瓶颈”问题暴露得愈加突出。如何冲破“瓶颈”的束缚,激活被“瓶颈”制约的活力,进而获得倍增式的“巴拉特法则”效应,既考验着我们的决心和勇气,更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思路。

  恩格斯曾经说过:“衡量一次军事改革是否成功,标准可能有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一条是看经过这种改革的军队能否经受住战争的考验。如果说军队改革有一个核心的话,那么这个核心就是从根本上提高战斗力。”围绕提升部队战斗力的改革是个大课题,会遇到许多阻力,抓不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一发”,改革就难有突破,而仅仅抓住了“一发”而不愿、不敢去动“全身”,改革就可能半途而废。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