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现代战争,从地缘来看是局部战争,从手段来看是有限战争,而从机理来看则有可能是可控战争。实现了战争可控,才能真正实现未战先胜、决战决胜。
针对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引起的深刻变化,有识者指出,这些变化看上去眼花缭乱,但背后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本的是战争的制胜机理变了。我们认为,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现代战争已不光是局部有限战争,而且是可控性战争。可控,从表象上看是现代战争的特点,而从实质上看则是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
传统战争难以实现可控
过往的人类战争,既有局部战争,也有世界大战,其实世界大战只不过是规模较大的局部战争。原子弹问世后,局部战争更加表现出有限的特征。但传统战争不管是局部的,还是有限的,都难以实现可控。所谓战争的可控,从其机理来说,具有四个方面的涵义,即:时间可控,避免马拉松,力求速战速决;规模可控,按照战前的筹划,限定作战空间;目标可控,选择性杀伤有限目标,不伤及平民;结局可控,不节外生枝,确保作战达成预期目的。
实现战争的可控,一直是人类在战争中所追求的目标。传统的做法,往往靠运用条约、协议等手段,力图实现可控。如战国时期,秦国为对付其他国家而采取连横的办法,远交近攻;上世纪30年代,德国与苏联、苏联与日本先后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在一定意义上都是为了实现战争的可控。
然而,军事家们尽管为实现战争的可控做了种种努力,理想的结果却少之又少,倒是相反的案例比比皆是:曹操80万军队下江南,当然是指望胜利而去的,不期却落得个大败而归;德国攻打苏联,宣称3个月拿下莫斯科,结果打了近4年,最后惨败投降;即使到20世纪中叶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自恃武备先进,轻率地出兵朝鲜、越南,也都落得个失败的下场。事实证明,在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前,传统的局部有限战争并非一定是可控性战争,人类若想控制战争,往往只是一厢情愿。
现代战争更强调实现可控
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战争作为政治的继续,这一原理不但没有过时,反而表现得更加直接、更加鲜明。人类国际关系在历经地缘政治关系、跨国经济关系之后,已进入全球技术关系时代。开放社会的特点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战略层面上的相关性和整体性日益增强,经济、政治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和制约愈发突出,这使得实现战争的可控成为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已经为战争可控提供了可能。在传统的“三论”中,如果说,系统论是方法,信息论是手段,那么控制论则是结果。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化浪潮,精确制导武器、电子战武器、模拟仿真手段及C4ISR接连涌现,客观上为可控性战争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核生化武器使用的全球灾难性后果,已成为控制现代战争的现实背景。
当前,人们一般将世纪之交以来和未来的战争称之为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中的平台作战、体系支撑、战略保障等特点,集中指向了一个目标,便是“可控”。战争可控,既隐含了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作用,也体现了人的主动精神。不难看出,自海湾战争以来的20多年军事实践中,美军之所以再没有遭遇此前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那样的尴尬结局,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军事先都进行了周密的作战模拟推演,依据现代战争制胜机理,进行战争设计和战争实验,使得战争控制正在从理想变为现实。
战争可控有赖高技术支撑
在强权政治依旧通行的国际政治格局中,战争作为政治手段,难以避免,但是实现战争可控,却成为一些国家关于战争的基本指导思想。可控战争有几个前提条件,一是战略谋划,把握先机;二是明晰态势,知己知彼;三是作战推演,预判结局。从作战的机理来说,实现了战争可控,才可能真正实现未战先胜、决战决胜。
打赢可控战争需要发展高技术手段。一是高技术战略筹划,找准战略制高点,下好先手棋;二是高技术装备创新,努力发展杀手锏、非对称武器装备,敢为天下先;三是高技术人才培养,大力造就高素质智能型军事人才,为打赢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四是高技术体系作战,以一体化指挥平台为依托,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五是高技术后勤保障,按照建设现代后勤要求,提高精准保障能力;六是高技术基础建设,深入贯彻军民融合思想,加速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高技术武器装备创新提供持续活力;七是高技术道义争夺,拓展信息技术运用领域,打好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抢占道义制高点,达成制胜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总之,现代战争既是局部战争,也是有限战争,同时还可能是可控战争。局部、有限、可控的三维叠加,构成为现代战争的基本态势。牢固树立备战思想,备战方能止战;认清战争制胜机理,控战方能胜战。通过局部有限的可控战争显示军事存在,维护国家利益,展示威慑能力,应当成为智者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