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科研花木兰 基层抒壮志
王宇 李东印 刘宏崇//www.workercn.cn2014-03-18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时针回拨到莫斯科时间2013年8月30日上午,在市郊的拉缅斯科耶机场,现场数万名观众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组建51年来的“海外首秀”。同时,随机携带的小型化多功能飞机空调电源设备等伴随保障装备走出国门,首次成功实施远程跨国航空机务伴随保障,其轻便、高效、精准的性能,同样引起了外军军工专家的浓厚兴趣。

  很少有人想到,小型化多功能飞机空调电源设备的主要研发人竟是一名基层单位的女军官。她叫许华,济空某四站厂技术中心主任,作为特招入伍的大学生干部,扎根基层13年,取得的11项科研成果全部推广运用转化为战斗力,被表彰为空军后勤先进科技工作者。

  盯着打仗搞科研

  长期以来,我军使用的应急助航灯光系统一直都存在亮度低、寿命短、布设时间长等软肋,在关键技术上一直无法突破,为部队在夜间训练作战埋下了安全隐患。

  2001年,许华刚特招到部队时,就参与应急助航灯光系统的研制。接手项目后,她就和3名男同志一起做实验、测数据,常常通宵达旦地忙,十天半个月洗不上一次澡,从没有因为自己是女性而提过一次特殊要求。

  3个月过去了,许华脸晒黑了,人变瘦了,却捧回来上万组检测数据,完成了总体方案、机械系统、控制系统、加工工艺的设计,首次采用LED冷光源和数字式无线控制技术,灯具亮度提高3倍,寿命提高50倍,布设时间缩短50%,是我军应急助航灯光保障装备的一次变革性提升,提高了航空兵部队助航保障能力和夜间训练作战能力。2002年,许华凭借该项目,首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荣立三等功,科研成果在陆航、海航、空军部队推广使用,直接服务部队战斗力提升。

  首战告捷的许华,将更多的目光投向演兵场,她更加深谙一个道理:“只要盯着打仗来搞科研,方向就偏不了。”

  为科研征战高原

  随着空军转型建设的推进,全领域作战对装备性能提出更高要求。为适应高原低气压、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等恶劣自然环境,扩大航空四站装备的保障区域,2011年,上级决定抽调人员开展四站装备高原试验活动,许华位列其中。

  得知她要上高原,有战友就劝她:“高原可不是哪个人能轻易征服的,你一个女同志别去遭这个罪了。”许华下意识顺口说出:“不去试试,怎么知道能不能征服?保障区域扩大到哪里,我们的科研就跟进到哪里!”

  试验任务如期而至,备战,出征。尽管提前做足了准备,但一进入高海拔地区,她就产生了头痛、失眠等高原反应,一连3天无法入睡,脸肿得像个馒头。大家都劝她原路返回休息,她不听。“我是项目控制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岂能掉链子!”倔强的许华一边采取生理上的自我调节,一边战高原、斗严寒,带着团队在不同海拔高度开展各项试验。半个多月下来,许华脸上泛起了“高原红”,但看到获得的宝贵试验数据,她就觉得所有的疲惫都一扫而光。

  去年8月,高原型四站装备研制成功后,需要对装备进行最后的检测。此时,患有重感冒的许华冒着有可能引发肺水肿的危险,再次征战高原。测试那天,许华自信地启动电源。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回荡起轰鸣有力的电机声,结果显示:装备运行正常、性能参数全部达标。

  科研的课题为打赢

  “只有跟官兵走得近了,才能了解基层部队的保障需求,才能找到科研的灵感和攻关的方向。”许华常说。一年到头,她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用在下部队搞调研上。部队越熟悉,部队建设的软肋就摸得越清楚,久而久之,许华便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时时在驱动着自己。

  航空四站主要负责航空兵各型飞行作战、训练时所需的气体和电源供应等保障工作。据专家介绍,保障一个三代机团,仅四站一项保障就需要空调车、电源车、油泵车等大大小小近10种装备。现役四站装备立足于基地保障模式,存在功能单一、数量多、体积大、质量重、机动伴随保障难度大等诸多问题,已不能满足部队执行演习演练、转场驻训等作战训练需求,“肚子大”“尾巴长”的伴随保障难题成为制约战斗力提升的瓶颈。

  2010年,上级下达了研发小型化保障装备的任务。其实,之前许华和团队已经开始预研,看来与上级的科研方向不谋而合。要知道,把装备做“大”容易,做“小”却很难。立项后,许华担任项目组组长,她和团队把困难踩在脚下,加班加点地干。

  一个个不眠之夜,他们挑灯夜战;一个个攻关时刻,他们挥汗如雨。许华和团队历时一年半时间,研制出了小型化四站保障装备,批量生产配发到空军场站和飞机大修厂,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谁料,新装备配属部队一年后,某场站四站连一级军士长段贵波提出新的建议:“小型化的保障装备明显好用,但离实战要求还有差距,能不能让装备实现综合化?”这是一个集小型化、综合化、通用化于一体的前沿课题,涉及不少关键技术,难度非同一般,一时间,很多人拿不定主意,厂领导心里更是直打鼓。

  “打赢的难题就是攻关的课题,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研发什么。”许华的语气很坚定。

  那段时间,许华像打仗一样发起了冲锋,吃方便面充饥,喝咖啡解困,先后15次修改设计方案,攻克了电压不稳、噪音大、空调风量和温度不易控制等诸多“卡脖子”技术。

  某场站四站连中士刘超说,小型化综合化后的飞机空调电源保障装备,重量减轻70%,体积缩小87%,不仅可以同时保障两架三代战机的地面空气调节和电源供应,还能自动行走无需牵引。

  装备研制成功后,其优良的性能引起部队关注,很快在空军推广使用。济空装备部领导介绍,这项创新成果直接推动了四站装备保障模式的变革,在提升我军多机种综合保障和应急机动伴随保障能力上具有不同寻常意义。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