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是习主席提出的重大历史课题。一支军队转型成功与否,不仅要看武器装备是否实现升级换代,更要看军事力量体系是否完成了架构重构。因为在军事变革中,军事技术进步是基础,军事理论构想是蓝图,而军事力量体系重构则是主体建筑,更具有根本性、整体性、全局性和决定性的意义。
军事力量体系重构实质上是建立蕴涵新质战力的组织架构。石墨和金刚石是“同素异形体”,只因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即物质结构不同,它们在硬度上便有了天壤之别。同样的事物,因为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而功能迥异的情况随处可见,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上亦然。这揭示了一个重要思想,那就是优势的获取并不完全取决于物质基础,还取决于科学的结构所形成的具有新质的力量。对于军队来说,也蕴含着同样的道理。法国大革命时期,拿破仑只是改变了步兵和炮兵的进攻顺序,就取得了一系列会战的胜利,并奠定了现代战争阵地进攻战的基础。军事力量体系作为军队存在的组织形式,是军事要素的组合方式,是联结军事技术、军事人员、军事理论、军事资源的纽带和桥梁。军事力量体系重构就是要对军事领域诸构成要素重新加以优化组合,促成新的军事技术、军事理论和军事体制实现自觉、能动的兼容统一,让每个要素通过体系的有序结构表现自己的性能,并在整体上产生组成要素在孤立状态中所没有的新质的力量,并能在必要时在最短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把这种力量释放出来。
社会形态变迁从根本上决定了军事力量体系的基本形态。社会是军事的“母体”,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战争方式和军队组织方式。社会形态特别是社会技术形态的深刻变革必然带来战争形态和军事形态的深刻变革,也必然导致军事力量体系重构。历史发展表明,每当科学技术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产生“质的飞跃”,就必然导致人类技术时代形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决定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战争形态,进而决定了军队建设和发展的不同目标。信息化时代的战场优势正日益由火力优势转入信息优势,连续、实时、高速流动的信息,已经不再单单是情报传递,而且成为一股巨大的战争能量。信息化浪潮推动军事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军事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要便于信息的快速流动和使用。以模块化编组为基础,实行积木式组合,保持高度灵活性、可塑性的一体化架构日益成为普遍趋势。
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战略决断是军事力量体系重构的生命之门。军队只有在与过时的组织体制和作战思想彻底决裂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新技术装备的革命性潜力。哲学上“第一小提琴手”现象同样会出现在军事领域:有的军事技术上后进的国家凭借活跃的军事创新,往往能够从中敏锐地捕捉到军事发展的前沿信息,认清新出现的军事技术手段所代表的军事发展方向,从而在军事斗争舞台上争得先机之利甚至于后来居上。如二战初期的德国。这是由于它比其对手更明确地看到技术进步对军队和战争带来的深刻影响,也更早意识到要建立一种能够使新的武器装备同军队的战略战术相配套的军事力量体系的重要性,并为此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而有些国家尽管科技领先、国力强盛,但受过时的军事力量体系之累,往往是有了新的军事技术而没有新的军事理论作为指导,或是有了新的军事理论又没有新的军事组织体制与之相配套,未能及时在自身的军事力量体系中形成技术、理论和组织体制兼容统一、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其结果只能成为军事变革的落伍者。究其原因,很重要一条就是,当科技产生质的飞跃,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已不再是军队建设的瓶颈之时,改革却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不得不左顾右盼甚至止步,这往往成为变革夭折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