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建党是我们党的伟大创造和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员数量少,为了迅速壮大党的组织,不断从广大农民以及小资产阶级中吸收党员,党内出现了一些非无产阶级的意识。这种情况下,纯洁党内思想,势在必行。周恩来是我党较早认识和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领导人之一。1928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告全体同志书》。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秘书长、中央组织部部长的周恩来,负责起草了第四部分——《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文中,周恩来强调纯洁党员思想的重要性,剖析非无产阶级意识出现的原因和本质,提出克服非无产阶级意识的具体要求,开始探索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在党员数量比重较高的情况下党的思想建设问题。
“严密检查不正确思想的来源”
在《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一文中,周恩来开篇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党的政治路线上许多不正确思想的来源,固然是客观环境的反映,然而党的组织还没有布尔什维克化,党内还存在许多非无产阶级的意识,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这些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确还时时在破坏党的组织,妨碍党的工作”。
具体而言,这些错误思想主要表现为十个方面:一是“极端民主化的倾向”。二是“反机会主义的认识上的错误”。三是“个人的意气之争”。四是“小组织的倾向”。五是“工学界限”问题。六是“怀疑改造党的路线”。七是“改造党的形式主义”。八是“雇佣革命的观念”。九是“把党看成救济会”。十是“消极怠工”思想。
“全党奋斗的一致标准”
面对党内存在的各种思想,周恩来代表党中央表明了“坚决予以肃清”的决心和态度,号召全党的同志“应坚决地起来奋斗”。周恩来认为,广大党员一定要加强自身的无产阶级思想教育,提高自身的无产阶级意识以及修养。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全党奋斗的一致标准”,为“肃清”和“改造”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指导。
第一,强固党的无产阶级基础。加强党的无产阶级思想,首先要扩大党的无产阶级的组织基础。号召党员“到产业工人中去,建立强固的工厂支部,增加党的工人的成分,集中注意于全国产业区域的党的组织的健全,造成党的新生命”。这是当时党的改造的主要道路。
第二,发展“党内政治的讨论”,提高“政治的水平线”。各级党组织“都要尽可能地讨论一切党的政治问题,引导每个同志都尽量发表对于政治问题的意见。同时加紧党内的政治教育,提高党的理论水平”。这是以思想教育方式消灭非无产阶级的意识的正确出路。
第三,推进“党员的职业化”。党员应该积极投身于各项社会工作。党组织应当“帮助同志去谋职业,无职业技能的还要学习,特别注意到工厂中去做工,同志间也应互相介绍职业”。使党员不依赖党生活,而且能深入群众,把党的影响扩大到群众中去,同时能把群众的意见正确地反映到党里来,使党成为真正群众的党。
第四,改进支部生活。“政治的宣传鼓动,群众的组织,只有支部才能深入;日常的斗争,只有支部才能灵敏地领导。如果仅仅高级党部订几个空架子的计划,发布几种宣传的文书,而支部不起作用,党和群众终究没有接近的时候。”所谓支部生活,并不是仅仅开会听政治报告、交纳党费就算完事,最要紧的是讨论当地的政治问题、工作问题。无论是工厂、学校、军营、农村、街道,范围虽小,都有它的不同的政治环境与工作方法。要能把党的政策正确地运用,首先要了解实际的情形。这是每个支部和每名党员的任务。只有这样,支部才能成为群众的核心,担负起引领和指导作用。
思想建党从这里起步
周恩来所作《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是思想建党的发端。此后的1929年9月底,周恩来审定了由陈毅起草的致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著名的“九月来信”,并以中央名义发出。在“九月来信”中,周恩来再次强调,我们一定要肃清党内的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坚持无产阶级思想的武装。根据“九月来信”的精神,1929年12月,红四军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召开第九次党代会。这次会议指出了红四军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和来源,创造性地提出了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的重大命题,初步回答了在党员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入手,增强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问题。作为“古田会议决议”的核心部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是《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的继续和发展,奠定了我们党思想建党的理论基础。
《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一文,是我们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系统地阐述党的思想建设问题的经典文献,在党的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中关于反对小组织行为和极端民主化倾向,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观点;反对“空架子计划”的形式主义,使党的工作真正深入到群众、深入到工作生活的观点;反对闹个人意气和无原则纠纷,注重党的团结统一的观点;反对雇佣革命,注重为党奉献牺牲的观点;反对用弥缝敷衍妥协的办法处理错误思想,而是进行坚决斗争的观点等等。在当时发挥了思想引领的关键作用,这些思想将永远在党的建设理论宝库中熠熠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