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资料索引-正文
观点摘编:制度有效性的衡量标准
//www.workercn.cn2014-03-04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制度有效性的衡量标准

  最近,包括泰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政治动荡,经济社会面临根本性挑战。许多发展中国家参考西方的制度设计,建立了一套完全相似的制度,但即使是实现了以选举为核心的民主化,由于国家的治理能力不足,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无法仅仅依靠选举来解决。这说明,有效的制度,必须是扎根于一国国情的制度。

  那么,如何描述一种制度的有效性呢?可以用制度绩效来描述。

  从制度作为一个系统的视角,可以将衡量制度绩效的标准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制度产出标准,即制度能够提供满足社会成员基本需要的产品,包括秩序、基本公共品和集体行动;第二类是制度输入标准,即社会成员对于制度的态度、要求及其表达;第三类是制度改进标准,即制度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完善的能力,可以分为自我调整和自我纠错两个层次。只要达到其中的大部分标准,就说明了该国制度能够稳定运行,实现基本的治理效果,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

  具体来说,是以下五点:

  一是维持秩序。就国家制度来说,它首先要将社会各个阶层的矛盾和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相互冲突造成整个国家的破裂、社会的动荡。

  二是提供公共品。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公共品成了国家制度的合法性来源之一。一些研究发展中国家政治的学者研究发现,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能力是这些新兴国家获得合法性支持的重要来源。由于公共品内容的丰富,所以,可以选取社会安全、纠纷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的公共品作为衡量制度绩效的底线标准。

  三是实现集体行动。社会成员是多样的,并且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甚至对立,制度发挥的是协调不同社会成员关系、调节和动员资源、确定责任和权利的功能。只有达成有效的集体行动,才能解决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随着突发事件的增多,集体行动能力在预防风险、应对危机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四是为社会成员提供表达和参与的渠道。一个制度要运行起来,必须与社会成员进行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作出相应的回应。

  五是制度要有自我调整能力。制度往往是对过去的经验和做法的总结和提升,虽然有普遍适用性和延续性,但是也有时空局限性,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加速,制度的适应力和调整力越来越重要。制度的自我调整能力尤其要关注制度自身的反思能力,尤其是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对于问题的判断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

  (杨雪冬:中央编译局战略研究部副主任 2014年3月3日《北京日报》 燕子摘编 )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