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徐林芬三年前写的《静等花开》要再版了。三年来,市场上不断出现盗版。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心理学工作者写的自传体文学居然有这么多盗版?当我再次细读品味时才明白:她在讲述一个女孩在人生道路上如何迷失自己,又如何把自己找回的故事。而这个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迷失,他们从书中找到同感、找到慰藉、找到解决问题的密钥。
这是一个自我觉醒的时代,也是一个自我迷失的时代。
有的人迷失在“他”的世界里——为何我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别人的眼光那么异样?为何我的生活越来越不能摆脱朋友圈?为什么他比我有钱有势地位高?为什么那个人作恶多端却混得比我好?
有的人迷失在“我”的世界里——为何我花力气让自己变得更好结果总不如愿?我成天忙忙碌碌为了什么?为什么我没有得罪别人却常会受到别人的伤害?
迷失是因为陷入困境:或为钱所累,或为权所迷,或为情所困,或为疾病所纠缠,或是自己价值观的崩塌……于是有了焦虑、偏执、狂躁、怨恨、恐惧、自闭、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在现代社会越来越严重,抑郁症患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日渐增多,专业的心理危机或精神障碍干预变得十分重要,相关题材的文学作品也因此兴起。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讲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从自我迷失到回归本真的精神历程,反映了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的无奈和痛苦,同时也激励很多人走出心理困境。
徐林芬是心理学博士,做过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工作室。她从小生活在农村,从童年起就经历了许多磨难。她的《静等花开》没有宏大叙事,也没有《人性的枷锁》那样的文学技巧和细腻的人性剖析,只是讲述了一个身处逆境的女孩在自我迷失后冲破精神牢笼凤凰涅槃的故事,试图让人感受到勇气和毅力的可贵,以及人所具有的自我心理调节潜能。它通过一个人如何处理与周边人的关系时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一个命题,来展开自己的故事。将心理学知识融入一个个故事中,通过这些故事,阐述人生每个阶段对健康心理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比如,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顾,她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有一个不让你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衣服、玩伴和食物的母亲,那么长大后你将成为一个依赖别人的人;如果你有控制欲很强的父母,你长大后倾向于继承父母的强控制欲;如果你童年经常被惩罚,你的不良行为会更多,你会学会怎样避免被惩罚,可能你会变成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如果童年时期你和父母有良好的情感关系,你在以后的生活中容易和伴侣创造出健康、亲密的关系。
同样,在叙述麦琳同妈妈、恋人、丈夫、孩子、朋友的关系中,都是既有经验也有反思,而且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使读者能对号入座,能从中找到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方法并受到启发。从这个角度说,《静等花开》是处理一个人与亲友关系的教科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维度上着力,将心理学知识有机融入文学作品之中。
见其人,才懂其文。在这里想谈谈我所认识的徐林芬。我与徐林芬是初中同学,后疏于联系,直到三年前在微信群中看到她连载的小说才恢复联系,随之了解到她生病、留学、离婚等变故。经历磨难,她不但没有憔悴、消极,呈现在我面前的她却是一位精神爽然、侃侃而谈、积极乐观的知性女孩。她说,这是学习心理学的缘故。
随着交流加深,我对徐林芬有了更深的了解。她不仅写心理小说,还掌握了一套心理咨询或心理疏导方法。她能把理性融入感性之中,不急于马上解决问题,而从共同关心的话题入手,先建立起心理认同,形成良好的沟通互动模式,然后再慢慢引导,效果往往更好。
我的一位好友,离婚后带女儿与相差10岁的未婚女子结婚。婚后争吵不断。徐林芬建议他从对方角度思考:她的闺蜜嫁的都是初婚的新郎,自己嫁给一个带女儿的中年男子,心有不甘。所以,要理解、宽容她。经徐林芬开导,好友家里“战事”消停不少。
一老同事与儿媳不和,老鼓动儿子离婚。徐林芬开导说,两代人应保持距离,儿子的事由儿子做主。老同事淤积多年的心结被打开。有位医生同学周末经常出差。无工作的妻子担心他有外遇而每次都要陪同。徐林芬建议让其妻有事做,转移注意力。后其妻创办小企业,关系得到缓解。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些在我看来很难解决的问题,到徐林芬这里就能处理得比较好。
有人说,心理工作者释放的是正能量,吸收的是负能量,时间一久自己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徐林芬说,她的法宝是自我心理调节。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心理医生,自我心理调节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心理治疗,千万不要与人比,因为永远会有人在你前面。人也不能总活在别人的评点里,否则就会把自己的人生拱手相让。若总与人比,就会被一个对结果不断打分的机制搞得意兴阑珊。
徐林芬还认为,自我心理调节还取决于一个人观念和心态的调整:是得理不饶人还是得理还饶人?是不容吃亏还是“吃亏是福”?是睚眦必报还是宽厚容人?这些观念和心态的不同,更多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佛家的因果报应说或者道家的“常有司杀者杀”之说,实际上也是一种面对挫折或不公平时的自我心理调整。
我与徐林芬的交往中也找到了许多共识:我提出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是求同存异,这样才能保证不出现心理失衡,徐林芬表示认同。她说,我们不但要求大同存小异,而且要求小同存大异。我说我的处世原则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她甚以为然。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这个社会关系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徐林芬认为,这里最根本的是人与自己的关系。因此,象徐林芬一样,众多的心理工作者都在努力解决人与自己的关系,以求得人内心的和谐,从而推进全社会和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其中就包括心理健康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个需要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
因此,这个社会极需要像徐林芬这样的心理工作者,他们默默耕耘,劳心费力,每次工作都能给社会减少负能量,释放正能量,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这个社会也很需要像《静等花开》这样的心理学读物,让更多读过它的人,能够在人生道路上找回迷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