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工网讯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要求着力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如何在活动中切实承担起这一重要职责,是检验活动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要想有力有效地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必须找准着力点、寻求突破口,才能功到垂成、善做善成。
找准思想“总开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首先要解决好思想上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真正搞清楚我们党从哪里来、我们自己从哪里来,真正弄明白自己的本、自己的根,时刻牢记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在这个问题上决不能本末倒置。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夯实践行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切实增强搞好教育实践活动、联系服务群众的思想自觉,要对照先进先辈,做到见贤思齐、反复镜鉴,坚定理想信念,及时校正“总开关”、切实拧紧“总开关”,固本培元、返璞归真,补足精神之“钙”、树好为民之志。
找准行动“发力点”。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甩开膀子干。联系服务群众,光有思想自觉不行,还必须有行动自觉,而行动也不是瞎行动、乱作为,必须找准“发力点”,做到用力准、发力狠。要解决好行动上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与群众心连心,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下基层接地气转作风,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特别要深入到矛盾最突出、问题最集中的基层和困难群众之中,不忘“背街后巷”。要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在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上,时时想着群众、事事为着群众,在施政为官的过程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找准作风“禁忌症”。风正好扬帆。干部有什么样的作风,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根本目的就是推动党员干部从改进作风入手,进一步增进与群众感情、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之所以存在,说到底,还是干部的作风出了问题。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四风”问题,就是找准了解决问题的靶心。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之所以会一拖再拖,还是由于干部作风漂浮不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而引起的。因此,要解决好作风上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要能够从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具体问题中,倒排、反查干部作风方面存在哪些不适应症、不作为处,并切实加以对症施治,祛除作风方面的“禁忌症”,使干部的作风更贴近基层、适应基层,从而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找准能力“提升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群众路线,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很重要,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同样重要,教育实践活动要见物见人。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及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不少基层干部有了“本领恐慌”、“能力危机”,不会做群众工作、做不好群众工作。故此,必须突出固本培元、强身健体,努力打造复合型、全能型基层干部,着力解决好能力上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坚持理论武装“头脑”, 在学深学透、对照反思中加强主观世界改造,使群众观点、宗旨意识在思想深处真正扎根,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突出实践摔打“腰板”,采用上派下挂、实践锻炼等方法,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做事“有灵气”、工作“有章法”;要利用考核催生“活力”,建立健全基层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全面地考核干部的综合素质、工作业绩、群众公认度等,并强化责任考核与问责,促使基层干部打通“任督二脉”,永葆激情与活力。
联系服务群众,只有新起点,没有终点站。“最后一公里”的存在,阻隔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党和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从行动上加大力度,从作风上真转实改,从能力上补齐短板,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行到底,将整改落实工作做到百姓的家门口、心坎上,从而以联系服务群众的“零距离”、“无障碍”取信于民。(倪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