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基层“小平台”,服务“大覆盖”
“基层工会服务站成立以来,与市总工会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实现了服务体系的网络化。”李玉枝说,工会服务站的建立,使工会工作实现了全覆盖和新跨越。
每个工会服务站根据辖区内情况不同,自行探索建立楼宇工会、一条街协会工会,缺乏办公地点的新建工会,工会服务站就设立“流动办公桌”,需要办理工会业务的新建工会组织,集中一天至几天就在“流动办公桌”上办公;对不具备单独成立工会的用人单位和各类灵活就业人员,依托工会服务站直接发展为会员。同时,做到“三个上门”的工作原则:上门到新建企业做宣传发动工作;上门为新建企业建会做指导工作;上门为新建企业进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开第一次会员大会。
工会服务站在本着构建“和谐”为主题的工作目标,重点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每个工会服务站设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分中心,规范辖区基层工会信访工作程序,督促落实企业工会“必报”制度,联合当地劳动、司法部门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联动机制,最大程度的整合和利用资源,争取把矛盾化解在一线,及时解决在基层。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是有了工会服务站之后的工作方法,每个工会服务站设立2家至3家非公企业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将“1+3”集体合同、厂务公开、职代会操作流程做成PPT或工作模板分类各项指导,全程协助企业工会主席直至完成整个工作,将示范单位打造成样板,供全市各个企业观摩学习,同时以示范单位为榜样,用他们的典型事例宣传教育对工会工作不积极、不配合的企业,促使全市的民主管理工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一年的时间覆盖率由原来的70%增至89%。
每个工会服务站对困难职工情况实行“十知十清十掌握”全方位了解。除日常“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等帮扶救助,工会服务站还发起为困难职工捐衣服爱心活动,设立“选衣间”,困难职工可自行到捐助的衣物间选取自己喜欢、需要的衣物,提高了工会的人性化服务。建站以来,通过工会服务站的帮扶平台已救助困难职工600余名,发放救助金20余万元,筹措“工字号”创业扶持资金21万元,培育创业带头人7人,举办大型招聘会6场,实现再就业670人,带动就业529人。
博乐市总工会与市司法局成立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心,确定两家律师事务所定为法律维权示范岗。2012年至今,共为108名外来务工人员办理法律援助,连续多年联合市建设局等部门开展“农民工八送活动”,去年在送医、送岗位、送教育等八送基础上,又开展工地服务小分队,请去理发师和心里疏导师现场为农民工服务。
工会服务站成立后,利用社区的强大服务资源,在服务辖区居民的同时不忘服务农民工,端午节送粽子,到工地一线举办文艺晚会等等,拓展了市总工会的服务面,进一步增强了工会的影响力。
工会“小举措”,职工“大受益”
“工会服务站的同志们真是拿我们当亲人”。近日,博乐市互益公司职工毛吉才夫妇提起工会服务站的同志也是感激不尽。
毛吉才的家庭月收入不足3000元,他家3岁的孩子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和多关节挛缩症,无钱医治。为了圆孩子“正常行走”之梦,博乐市工业园社区工会服务站立即组织本单位职工募捐了1300元,向博乐市总工会申请到救助金2000元,并隔三差五去他家问寒问暖,出主意想办法寻找孩子的治疗资金,帮助他家摆脱困境。
工会“小举措”,职工“大受益”。李玉枝还说,基层工会服务站的建立,充分构建了“共享资源、共建窗口、代专结合、完善制度、积极推广”的工作制度。
工会服务站与劳动保障部门开展技能培训,首先考虑将工会的困难职工、下岗职工纳入其中,困难职工患重大疾病时,在工会得到救助后,再帮助困难职工向民政、红十字会等窗口申请救助。
工会服务站在每个社区的司法警务室建立职工维权咨询站,通过警务人员的心理疏导和现场协商,及时解决各类矛盾纠纷。企业职工需要在社区办理的事宜可直接给工会服务站打电话寻求帮助和咨询,工会服务站工作人员还积极协调计划生育、妇联、消防等多方,为企业提供计生用品、送书上门、邀请专业人员讲座等,多方位提供服务,切实将各项服务送到职工岗位边、家门口。
为了吸引职工的目光,博乐市总工会借力大建工会服务站的契机,举办全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三大球”职工运动会,吸引职工3000余人,各工会服务站自成一个代表队,使工会服务站辖区内的职工相互得到交流和认识,创出最佳工会影响力。
博乐市街心社区工会服务站站长李红霞告诉记者,基层工会服务站建立后,主动配合卫生、旅游系统举办了医疗、餐饮行业大型技能竞赛,哪里有涉及职工的活动,工会服务站总是“嗅觉灵敏”的第一时间参与。工会服务站也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和服务活动,如:召集辖区职工开展户外活动、读书会、夏令营、技能培训班等多形式的方法凝聚职工,激发了工会组织活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副主席郭孝实近日在博乐市调研工会工作后表示,基层工会服务站的建立,真正形成了“工会全覆盖、工作无缝隙、工友零距离、管理无漏洞”的工会管理新格局。(《工人时报》张骞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