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汽车讯 (记者 岳雅风) 一辆北京奔驰E级车W212若更换全部零配件,所需费用可购买6.6辆同款新车;一辆华晨宝马5系H18更换全部零部件可购买6.5辆新车!这不是天方夜谭。中国网近日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两协会”)了解到,在第三批汽车零整比统计数据中,20款主流车型之中仍然有不少产品的零整比悉数明显过高。其中,奔驰和宝马成为汽车零整比系数高企,旗下车型并分别成为冠亚军。中国网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汽车零整比系数越高,代表着购车后的使用成本越高;未来汽车或分车型使用成本定保费,这意味着汽车零整比系数越高,保费也会越高。
奔驰位居汽车零整比系数首位
中国网记者通过分析两协会公布的第三批20款车型发现,北京奔驰以660%的零整比系数再次居首,华晨宝马以650%的零整比系数位列第二。长城哈弗H6、北京现代ix35最低,不足两倍。
在此次公布的汽车零整比系数中,广汽本田飞度为首的3款车型零整比系数在400%~500%之间;东风日产轩逸为首的7款车型在300%~400%之间;广汽本田奥德赛为首的6款车型零整比系数在200%~300%之间;长城哈弗H6、北京现代ix35零整比系数低于200%。
北京精友时代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君介绍,汽车售后配件总价格高于整车价格是正常的,因为发往整车厂的汽车配件可以大批量生产、采购、运输,汽车售后市场配件发往全国各地,每个维修店的配件要单独包装,存放周期长于生产组装线,价格适当高一些情有可原。但他同时指出,汽车零整比系数虽然没有定值,但一般高3倍左右完全合理。如果高6、7倍,甚至12倍,非常不合理。
汽车零整比系数下降明显
很多人不会忘记首批汽车零整比系数公布时,看到北京奔驰W204零整比系数高达1273%时的惊叹。在首批公布的零整比系数中,雅力士、宝马3系零整比系数高达600%、700%,令人瞠目结舌。雷克萨斯、大众、奥迪、比亚迪等被调查车型“零整比”系数也超过400%。在首批公布的18个车型当中,12款车型的零整比超过300%,占总调查车型的三分之二。
第二批公布的18款车型中零整比系数最高的是雷诺科雷傲,长安沃尔沃S40、一汽马自达睿翼零整比系数高于600%的有两款车型,一汽奥迪Q5等3款车型在400%~500%之间。可以看出,在第二批汽车零整比系数公布时,部分整车企业已经开始调整汽车零整比价格,更多车型集中在200%~400%之间,趋向合理区间。
在第二批汽车零整比系数公布时,距离首批汽车零整比系数公布已过6个月。中保协通过追踪调查首批公布的18款汽车零整比系数宣布,其中5款车型的零整比微涨,两款车型基本稳定,11款车型零整比下降,比如奔驰W204目前最新的零整比是1172%。下降最多的是卡罗拉,由625%下降到387%。通过测算,全部18款车型零配件降价的平均幅度约为5.72%。
而通过分析第三批公布的20款主流车型的零整比系数发现,零整比系数中在400%以上的车型仅为25%,更多车型已经通过调整趋向正常值。
猫腻尚存 汽车使用成本明降暗升
在首批汽车零整比系数下降时,奔驰、奥迪、宝马等企业纷纷表示通过降低汽车维修保养价格让利于客户。然而,消费者的感受并不明显。
两协会在发布会上指出,不少汽车主机厂商价格下调的多为高价值、低损失频度的配件,而对于消费者日常用车成本密切相关的配件降价较少甚至悄悄上涨了,致使消费者对配件价格下降的感受不明显。
为了更真实的反应消费者车辆使用的费用,两协会推出“汽车消费者常用配件负担指数”。 汽车消费者常用配件负担指数指18项单个常用配件的价格乘上配件自身损失率之和,再除以整车销售价格的比值。而配件损失率是单个配件损失金额与事故车所有配件损失金额的比值。负担指数约高,消费者平时使用成本越高。
两协会表示,将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持续开展相关汽车消费者用车成本方面的研究,陆续推出汽车消费者日常周期养护负担指数,汽车消费者维修负担指数,以及有机结合配件、维修、养护等覆盖消费者全周期用车成本负担指数,构建保护汽车消费者权益的指标体系。
汽修行业协会专家介绍,美国汽车高速公路安全研究所每月会发布一个手册,其中涉及车辆安全性、维修保养成本等多项内容,是消费者购买汽车的重要依据。据悉,英国30家保险公司共同成立的独立研究机构Thatcham(简称“大昌”),主要从事车辆低速碰撞、车辆安全性、维修技术的研究、车辆维修工时测定,综合考虑23个常用配件的价格、新车购置价、车辆低速碰撞维修价格等因素,将车辆分成50个风险级别。而国内消费者购车,售后维修保养费用暂时还未列入参考项。
业内专家认为,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初始购置成本和后续的使用维护费用都是一笔大额支出,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发布汽车零整比系数,“汽车消费者常用配件负担指数”等指标,可以让消费者较为清楚地了解到更换零部件的维修价格和整车价格的关联,进而了解各品牌、各车型之间维修成本的差异,能够在现有条件下更大程度地提升消费者的选择权和知情权。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8-201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