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民航局获悉,5 日国内航线燃油附加最高收取标准相应进行调整,800 公里(含)以下国内航线下调至10元/ 人,800 公里以上国内航线下调至30元/ 人,比去年12月分别下降了20元、30元。
航空燃油费下调创近十年来新低最低仅10元中国民航局表示,2015年1 月,国内航空公司国内航班航空煤油综合采购成本下调917 元/ 吨至4795元/ 吨,该油价已达到2009年10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国内航线燃油附加最高收取标准相应进行调整,800 公里(含)以下国内航线下调至10元/ 人,800 公里以上国内航线下调至30元/ 人,比去年12月分别下降了20元、30元。本次下调之后,燃油附加费创下近十年来的新低。
记者从多家航空公司了解到,各航空公司从1 月5 日起执行调整后的燃油附加费收取标准。按照惯例,燃油附加费的新旧征收标准以出票日期为准,换开客票时,燃油附加费不退不补。记者提醒广大旅客,燃油附加费下调是自5 号零时起执行,因此在5 日之前订购5 日及以后的机票不会执行调整后价格。
人民财经梳理发现,受到国际油价下跌的影响,这已经是自去年以来,第五次下调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了。9 月5 日,800 公里以上航段每位旅客曾下调10元,征收标准由120 元调整为110 元;10月5 日,800 公里以下(含)航段跟进下调10元,征收标准由60元调整为50元;11月5 日,航空燃油费出现年内最大幅度下调,800 公里以上航段,每位旅客收取70元,800 公里以下(含)航段,每位旅客收取40元,下调金额分别为40元和10元。12月5 日,800 公里以上航段降至60元;800 公里含(以下)航段降至30元。
目前正值一年一度春运到来之际,此次下调燃油附加费也将给大批返家的学生、务工人员和春节旅游的人群提供了便利,据了解,航空燃油费下调后,航空出行成本进一步降低,记者从某旅游网站查询发现,在民航淡季里很多航线放出特价机票,一些航线加税后的价格比同线路火车票还便宜。
油价近3 月下调16% 北京出租车燃油附加费“按兵不动”
航空燃油费下调了,那跟老百姓最息息相关的出租车燃油费会不会下调呢?人民财经记者发现,从上月中下旬开始,随着各地油价进入6 元时代,使得出租车燃油附加费进入了降价区间,全国各大城市也陆续对出租车燃油附加费做出调整。其中,深圳市红色出租车燃油附加费降至1 元;南京市出租车燃油附加费从2 元降到1 元;武汉市从每车次1.5 元降至1 元;青岛、沈阳则取消了出租车燃油附加费。而大城市中出租车万人拥有量第一的北京市,燃油附加费却“按兵不动”。
去年6 月,北京市出租汽车价格调整为3 公里以内13元,基本单价每公里2.3元。燃油附加费标准调整为每运次1 元。去年7 月,北京市公布了《出租汽车燃油附加费动态调整办法》。根据该办法,燃油附加费实行动态调整机制,以3 个月为一个周期,周期内油价每提高(或降低)0.8 元/ 升,燃油附加费相应提高(或降低)1 元/ 运次。
目前92号汽油的最高零售价格为6.21元/ 升,相比于去年年底的7.86元/ 升下降了1.65元,降幅为21%.人民财经记者测算得出,从去年10月5 日至今年1 月5 日的3 个月时间里,北京92号汽油的价格从7.36元/ 升下降到了6.21元/ 升,幅为16% ,价差为1.15元,已经远超过0.8 元的调价区间。依据规定,油价变动已达到燃油附加费调整的条件,但如今却迟迟未有下调的动静。
一些市民因此提出质疑,出租车燃油附加费为何没有下调?经常打车的赵先生对记者表示,按照规定,燃油费也该降了吧,虽然燃油费并不是很多,但是什么时候该涨什么时候该降也应该让公众有个知情权。
对此,人民财经记者也询问了多位出租车司机,他们均表示尚未得到将要调整燃油附加费的消息。根据《北京市出租汽车燃油附加费动态调整办法》,油价变动幅度由市交通委运输局测算。当油价变动达到燃油附加费调整幅度时,由市交通委运输局提出调整燃油附加费申请,经市发展改革委同意,对外公布实施。
有一些网友对此调整办法也产生多种质疑,0.8 元/ 升的调整临界点据何而定?测算调整以3 个月为1 周期,又有什么具体支撑?难道,以“0.7 元/ 升”或“0.6 元/ 升”为调整临界点,以2 个月或4 个月为1 周期来测算调整,就不能降低油价频繁变动对行业和社会的影响?
北京市发改委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据测算,在一个周期内,油价加权累计变动水平并未达到0.8 元/ 升,故北京出租车燃油附加费将暂不作调整。据了解,北京市的油价变动浮动计算并不是单纯计算当下低价与3 个月前高价的差值,而是以所谓“加权累计平均值”减去起始油价。“加权累计平均值”的算法极为复杂,需要考虑一个周期内每天的油价并结合天数进行复杂计算。
事实上,即便按照此法计算变动浮动,几个关键数据,例如每个周期的起始点和起始点油价,也未见对外公布。“不管降还是不降,都该给公众一个清晰的解释。”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与公众沟通,让调价机制更加透明,避免民众产生“涨价容易降价难”的质疑。(记者乔雪峰)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8-201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