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羊年暖春的到来,自主品牌乘用车也迎来了回暖的新气象。
从2015年开年以来的销量看,自主品牌经历了去年12连跌之后,已经触底反弹。自主品牌1月的增长提振了信心和士气,2月继续高歌猛进。相关统计表明,2015年2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共计51.29万辆,同比攀升27.1%,增幅远超市场平均水平。在此形势下,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大幅回升,该月份额已达39.1%,同比提升了5.8个百分点。
凭借强劲的国内市场需求,自主品牌逐渐摆脱市场对其传统的负面印象,占据了更多市场份额,并开始侵入合资品牌的市场。从不同国别的乘用车品牌销量来看,自主品牌在前两个月大幅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同比增长优势,市场占有率也出现了提升,已经接近2013年同期的水平,似乎翻身有望。
与此同时,外资品牌则集体呈现了轻度萎靡,除了法系品牌市场占有率略有增长外,德美日韩四系均呈不同程度下降。部分合资品牌已经放低身段,开始进一步的价格下探以保住市场份额。
从1~2月份的销量来看,SUV是推动自主品牌销量增长的主要车型。今年2月,自主品牌SUV市场销量同比激增逾九成,由去年同期的9.82万辆攀升至19万辆,占自主品牌总销量的37.1%,首次超过轿车(34.6%)。自主品牌在小型SUV市场的大力投入,是其销量猛增的主要因素。
“自主品牌表现良好主要是因为自主品牌产品突围战略的成功。”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SUV产品已经占到自主品牌销量的54%,这高过SUV在整体乘用车市场中23.7%的占比,而SUV产品已经成为乘用车市场整体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有分析人士认为,自主SUV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把合资品牌甩在了后面,同时自主品牌在SUV市场也不再是长城汽车的孤军奋战,而是进入了一个全面开花的时期。“自主品牌在SUV市场的‘跟风’效应是比较明显的,哈弗取得成功之后,更多的品牌看到机遇就都进来了。”在崔东树看来,自主品牌在SUV产品的快速布局是促使其增长的主要原因。
目前SUV市场仍处于蓝海状态,供不应求,另外自主品牌SUV凸显性价比,相比同级别的合资品牌一般都有5万元甚至更高的价格优势。近几年SUV市场有较高的增长率,大环境让进口、合资、自主品牌的SUV都能分一杯羹。从自主品牌自身来看,通过多年积累,当企业的研发都凝聚在一个新增长的车型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而且自主品牌近几年的设计和机械功能也做得不错,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因而销量持续走高。
在崔东树看来,自主品牌之所以能在SUV领域取得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缘于本土企业相比外资方对中国市场有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自主阵营在第一季度迎来新车爆发。包括长安新逸动、奇瑞新艾瑞泽3、传祺GS5速博、比亚迪新速锐、名爵锐腾、北汽绅宝X65等近20款车型。可以说,在2015年首季度上市的自主新车中,已经不再是对合资车型的简单模仿和复制,而是与合资车在技术、性能、功能、价格上的全面比拼。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表示:“从长远发展看,企业必须盈利,才能可持续发展。所以,自主品牌的发展必须尽快跨过投入期,进入有盈利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数据来看,各大自主品牌纷纷开始实现盈利,这可以看做是自主品牌车企在多年积累之后,终于修成正果,迎来其高速发展期。
实际上,进入2015年以来,自主品牌乘用车开始出现了相对较好的增长,除SUV产品的带动外,还与三四线城市需求的增长有关。“根据我们的观察,一二月份各区域乘用车市场表现明显不同。”崔东树表示,“由于春节返乡以及一线城市限购和市场饱和等原因,一二月份的销售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
自主品牌的崛起有其必然性。值得注意的是,日韩系车企都是以模仿起家,逐步积累资本和技术后,加强正向研发,凭借较高的性价比、丰富的配置、稳定的品质做工、多样化的车型品种、对市场灵活快速的反应,从而迅速崛起。
这些优点对自主品牌已经不再是门槛。长安、长城品牌崛起,证明稳定的品质不是难题。长安在全球各地建立研发设计中心,东风控股PSA从而共享了核心技术,证明自主车企在技术和设计上已不是难点;对SUV市场、T动力、车联网的敏锐嗅觉,证明对市场的快速反应从来都是自主车企的强项。和日韩系相比,所差的只是在中高端的产品力和品牌号召力上。
在SUV市场,自主品牌首次整体超越合资品牌,证明市场对自主品牌的认可度已经大幅提升。在产品实力更强、品质也有保证的前提下,消费者更愿意选择价格更实惠的自主车型。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产业协调部主任郎学红认为,从低端产品入手的自主品牌开始向高端延伸它的产品线,这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合资品牌向下延伸将威胁到自主品牌的优势市场,而自主品牌多年来在技术水平、市场经营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经验,发展形式上要求他们开辟新的细分市场。(张露)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8-201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