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上海车展4月20日正式拉开序幕,此次上海车展将展出整车1243辆,全球首发新车共计109台,跨国车企首发新车44辆,新能源车辆共计103辆。搜狐汽车携"自媒体+编辑部"双模报道模式,为您呈现这场车界饕餮盛宴。以下为沃尔沃汽车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汉肯•塞缪尔森接受搜狐汽车等媒体专访内容:
2014年沃尔沃在华销量在81,000辆左右,汉肯•塞缪尔森对沃尔沃汽车在华团队非常肯定:“2010年,吉利刚刚收购沃尔沃时,团队仅有200人,在中国的知名度不高。但现在沃尔沃在中国市场有200多家4S店、3家工厂,中国团队不仅要负责沃尔沃在华事务,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区域市场也由中国团队负责,而由中国生产的车型也实现出口美国,中国团队的努力功不可没。”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出现之后,豪华车市场不会一直高速发展。豪华车市场发展放缓十分正常,在未来沃尔沃希望发展的速度能够突破整体行业平均发展速度,能够达到8%或者9%就很不错了。”在2015年上海车展上,沃尔沃汽车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汉肯•塞缪尔森表达了对自己中国豪车华市场的理解。随着中国经济降温,包括高端车在内的中国汽车市场需求增速在放缓。
2015年是沃尔沃自品牌创建以来的第88个年头,也是其全面提升品牌的新契机。汉肯•塞缪尔森对此表示,沃尔沃实际上已经在时下年轻人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突破。
在全球新战略里,电子商务也是沃尔沃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例如车联网或者自动驾驶技术。”汉肯•塞缪尔森称,“沃尔沃目前的车型能够实现一些驾驶辅助功能,而一些高度自动驾驶功能也在研发当中。”
以下是本次采访实录:
记者:听闻沃尔沃在中国三四线城市,授权经销商最低门槛只需要200万元,是否说明中国的豪华市场越来越难开拓了?三四线城市里的小型授权经销商店是否会对沃尔沃的品牌形象有所影响?
汉肯•塞缪尔森:豪华车的竞争是品牌和产品的综合竞争,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豪华车市场,并且幅员辽阔。所以,在开拓不同的市场区域时,选择市场策略和经销商合作伙伴是具有一定灵活性的。比如,在一些城市,开设的不是标准的4S店,可能是2S店或者是展示店,仅有展车和接受订单的功能,不具备售后维修等全部4S功能。这也是沃尔沃比较务实、多元化的渠道策略,通过进一步完善终端网络布局,为沃尔沃的用户提供更加完备的服务。
记者:请问您如何评价沃尔沃中国区管理团队的表现?
汉肯•塞缪尔森:中国团队的工作是非常出色的。大家可以回想,2010年沃尔沃中国区创建之初时的团队大概只有200人,品牌知名度较当时也有很大提升。2014年,沃尔沃的中国销量增速达到33%,经销网点的数量也达到185家,还有成都、大庆和张家口三个工厂,拥有员工大约4000多名,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国团队的出色工作。
记者:沃尔沃有没有五年计划?沃尔沃想要打造什么样的品牌?
汉肯•塞缪尔森:沃尔沃首先是有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仅仅靠制订五年的指标是不现实的。与产品的开发规划相比,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打造什么样的品牌,我们的目标市场是什么。沃尔沃的目标是要做最有实力的一线豪华车品牌,要有鲜明的、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其次,沃尔沃的品牌影响力要实现全球性的。沃尔沃正划分新的三大市场区域,即,美洲、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以及亚洲,真正走向全球化并实现沃尔沃品牌的全球复兴。
记者:现在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新常态,沃尔沃有没有担忧,是否期待一直两位数增长?
汉肯•塞缪尔森:沃尔沃没有这样的担忧。虽然是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但既然是常态,就要学会接受它。此前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这样的趋势保持不间断是不可能的。得益于之前快速的经济增长,现在中国汽车年销量大约是2000万辆左右,这已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汽车市场的增长规律是相符合的。所以,增长变得缓慢是很正常的。我们预计2015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速将下降至5%-7%,豪华汽车市场增速保持在5%-10%。希望沃尔沃的业绩可以高于中国豪华车市场的平均增速,跑赢这个数字。
记者:沃尔沃给中国消费者的概念是经典和传统的,但是中国新生代的消费者是时尚的、与时俱进的。沃尔沃保持传统与经典的同时,如何与时尚的新生代消费者进行沟通?
汉肯•塞缪尔森:提到沃尔沃,大家就想到了它的经典和传统,沃尔沃的经典和传统和它的88年以来的安全性是密不可分的。现在对于安全的定义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配备的安全带和气囊,而且包括后向式儿童安全座椅、行人防撞系统和自动驾驶技术等。安全性对于中国市场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在中国,每年因交通事故伤亡的人数已达到百万人,相信也对新生代消费者也会注重这最根本的特性。
另外,沃尔沃一直在进行着与新生代消费者相契合的技术尝试。比如,沃尔沃的车联网技术就非常看重车与车的通讯,符合新生代的消费习惯。沃尔沃在整车设计上力求简洁。以前,大家喜欢按钮繁复的仪表盘,车里的按钮多达几十个;现在是喜欢简洁。沃尔沃的设计从人性出发,符合消费趋势。
记者:沃尔沃最近在北京举行了自动驾驶的实路测试,请问沃尔沃的自动驾驶技术距离真正投入使用的有多远?
汉肯•塞缪尔森:自动驾驶是否实现,这首先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自动驾驶技术。如果是科幻小说那种,自动驾驶相当于给车下一个指令就驶向目的地,那么,这个想法只能停留在科幻的想象中。
但现实交通状况下,如果在堵车的过程中,人们感到非常疲倦和无聊,驾驶员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放开方向盘,将驾驶操作任务转交给汽车自行完成。在这段空出来的时间里,可以腾出手来放心做其他事情,比如发短信或读书。这个自动驾驶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首批自动驾驶测试汽车已经在瑞典哥德堡市开展测试,能够实现自动调整车道、调节速度并融入车流和自动泊车。2017年,沃尔沃会交付100辆自动驾驶技术的全新XC90给到普通消费者进行测试,行驶在瑞典哥德堡市周边路段。如果测试结果良好,我们预计在2020年左右完成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化生产。
现阶段,沃尔沃已经实现了高度自动驾驶,但不是完全自动驾驶。这与飞机的操作系统类似,在飞机起降时是不可以自动驾驶的,而飞机的巡航阶段是可以自动驾驶的。
此外,自动驾驶汽车的应用,还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有关。现在的法律是以驾驶员为中心,万一出了什么事情就是驾驶员负全责;如果是自动驾驶出了事故,责任的判定就需要在法律环节下进行规范,只有在法律上得到规范和保障才可以实现自动驾驶的上路。沃尔沃在瑞典开展的自动驾驶项目,就与瑞典交管局和科研机构一同进行,在立法及可行性方面,以期共同建立一个交通生态系统。
记者:本届车展沃尔沃发布了国产S60L智能E驱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而在中国市场已经有较多的类似产品可供选择,那么沃尔沃的此款产品如何能够脱颖而出?
汉肯•塞缪尔森:对于沃尔沃的“E驱混动”——这一业界最佳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我们非常有信心。沃尔沃是全球范围内,提供最丰富的豪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品牌。今天在上海车展,我们展示的全新XC90 T8荣誉版就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今后沃尔沃的产品都将配备这一技术。沃尔沃提出的新能源战略是在未来能够实现所产车型的“零排放”,并且,这也符合中国现行的有关新能源车的政策,因此也更加适合中国的市场需求。
插电式混合动力的特点在于纯电动驱动下,最大行驶里程为50公里左右,基本满足城市通勤交通的需要。对于长途行驶,可采取传统的动力来源,但在途中可以充电。这样就避免了纯电动车的行驶里程局限。对于首款在中国成都制造的中型豪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S60L E驱混动而言,我们相信它是极具竞争力的产品。
记者:沃尔沃成都工厂生产的S60 Inscription出口到了美国,这对于沃尔沃在全球的生产布局有何意义?如何看待沃尔沃在中美两国市场的发展前景?
汉肯•塞缪尔森:沃尔沃的目标是成为全球豪华车的一线品牌。沃尔沃是从欧洲诞生的,因此欧洲作为第一本土市场,当然至关重要。而中国是我们的第二本土市场,也是最大的单一市场,所以,中国市场的重要位置也不言而喻。对于美国市场,将是未来重点发展的地区,沃尔沃投资5亿美元在美国建厂就是第一步。
成都工厂生产的S60L车型不仅仅是专门为中国市场打造的,也是全球统一产品规划的一部分,后排腿部空间很大,也适合美国用户的习惯。中国制造出口美国这一举动,表明中国的制造质量标准和沃尔沃全球的质量标准都是一致的。作为第一个出口到美国的中国豪华车品牌,我们非常自豪。
记者:未来,沃尔沃是否会考虑更多在中国生产制造的车型销售到其他国家的市场?
汉肯•塞缪尔森:这是毋庸置疑的,随着中国区业务重要性的提升,将来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也会有中国的产品出口。
记者:沃尔沃曾制定在中国市场实现年销量20万台的目标,请问这个目标对于沃尔沃的意义如何?目前,很多豪华车品牌为了适应中国市场,在设计上采用了针对性的改动,而不是从本身的设计理念出发。最近有些豪华品牌在价格上也有所下调,厂家主动降价,这种做法对豪华车市场会不会有一些波动和影响?
汉肯•塞缪尔森:首先,豪华车市场和经济车型的市场有很大区别,后者可以靠价格战来进行竞争,但豪华车的竞争在于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更有吸引力的车型、更强的品牌魅力来获得用户青睐。如在本次车展全球首秀的沃尔沃“超级头等舱”设计概念,未来肯定会应用到量产车型中。全新XC90推出的插电混合动力车也是全新的动力升级。在华实现20万辆的年销量目标,肯定是有很多挑战的,但是我们非常有信心能够实现。未来四年,沃尔沃会将全系的车型做一个升级换代,据我们所了解,沃尔沃是唯一进行产品全面升级换代的品牌,这就更加保证我们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8-201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