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一般意义上会被消费者理解成整辆车都是在用电。而混合动力再消费意识中会被判定为高大上的奢侈品。而相关部门的优惠和补贴政策也都是针对纯电动汽车而制定的,混合动力基本没有任何优惠。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步推广,动力的主要来源电池的问题也日益严峻的摆在了桌面上。虽然谁都不愿意提,但这在厂家和消费者心理都是一个不能逾越的门槛。而混合动力虽然昂贵,但却从某种程度上既满足了新能源,又弥补了电池忧虑,受到越来越多厂家的优待。业内专家表示,混合动力是整个电动车的发展路线的重要一环,现阶段甚至应该把插电式混合动力型汽车的发展,放在比纯电动技术更优先的地位。
记者了解到,2015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混合动力汽车成为了最受市场关注的主角,展出的103辆新能源车中,几乎一半是混合动力的产品,其中又有超过一半数目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插电式混动”风头正劲
很长一段时间,既有购车政策的扶持又大举环保旗号的纯电动车被炒得火热,但市场的反应却始终未现有效的增长。
正因为如此,本届上海车展,以往用来“撑门面”的纯电动车被插电混动车型抢了风头。记者发现,本届车展展出的混合动力车型数量和品种已经超过了此前大家一致看好的纯电动车,而外资品牌展出的新能源车几乎都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主流品牌中,奥迪A6Le-tron,宝马X5插电混动版,奔驰GLE500e4MATIC都不约而同亮相上海。通用也带来了凯迪拉克CT6插电混动版,沃尔沃S60LPHEV则是一款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混合动力车型。
业内专家指出,插电式混动如此受各大厂商的重视是有原因的。目前纯电动汽车受到电池技术的限制非常大,续航里程不足、充电设施不普及、成本过高等问题都制约着其更大的商业化前景。相较之下,混合动力车并没有续航里程的问题,两套系统的自动切换使得这种汽车的用途扩展成为可能,也不必过分受到充电设施的限制。
思迈汽车信息咨询公司预测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全球销量将不到100万,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将达到135万,到2025年,全球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将达到270万,而2015年或2016年正好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超越纯电动汽车的转折点。
纯电技术依然面临瓶颈
“毫无疑问,电池技术是新能源汽车成功的关键。”业内专家指出,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最大挑战就是能否造出更好的电池,以及如何提升充电便捷性等。
而对企业来说,除了能否造出更好的电池外,成本也是能否实现一个新型产品产业化的重要考虑因素。
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勇日前表示,对于长安而言,纯电动目前还只是一个试验阶段,要达到批量应用还是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任勇说,“现有的电池技术状况,制约了我们新能源的发展,消费者现在都希望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长,在目前电池还没有达到要求的情况下来看,唯一一条路就是混合动力。”
本田中国涉外部部长颜国成也表示,普及汽车电动化技术,实现低碳社会,有两大课题需要解决,一个是汽车技术本身的情况,另外一个是汽车使用环境的完善。因此,本田把不受充电设施约束的混合动力汽车,作为在中国推进电动化的第一步。
颜国成说,本田和清华大学展开过共同研究,用中国的实际道路测试驾驶油耗,和燃油车相比,混合动力汽车在失去发动机的工作频率后,实际油耗大约削减了60%,即使是在高速情况下,也能削减40%,所以实验证明了混合动力汽车的普及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油耗,所以应该先予以普及,因为它确实可以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而又不需要依赖于新建的基础设施。
“我倒是很想买一辆电动车,可以解决牌照和限行问题,关键是这个电池让我心里实在是没有底。现在买一辆车也不算贵,但是开了3年后,电池到底需不需要换?换一次多少钱?都是让我考虑的地方。而且现在的保险条款中,对于电动车电池是排除在外的,我心里感觉这个电池还真是不能让我放心购买。”消费者王女士告诉记者。
插电混动应先行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在中国汽车论坛上表示,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是缓和现在充电设施不普及矛盾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应该把插电式混合动力,放在和纯电动同样重要,甚至更要优先一点的地位。
对于政策面上未来是否会给予混合动力汽车更多的支持,广汽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冯兴亚表示,混合动力是整个新能源车发展路线的重要一环,包括广汽集团在内的很多企业都没有放弃混合动力。
对于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上海国际汽车城有限公司副总裁曹光宇也表示,新能源汽车归根到底,关键词还是“车”。发展新能源汽车为什么?一是环保,二是多种能源结构的转换,三可以推动一个新的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驱动跟传统的发动机驱动结合起来以后,可以有效地提高车辆的用户体验感觉,而绝不仅仅是单纯应对能源危机所采取的方式。从过去的历史来看,但凡是纯电动汽车,或者是混合动力的汽车,只要是有新技术突破的产品,在市场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要有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8-201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