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三年的时间,一汽大众与供应商伙伴——一汽富晟(长春一汽富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汽富晟”),提前完成集团供应商品质提升任务,其下属12个单位(共16个单位)成为一汽大众A级供应商。”一汽大众隋忠剑总监介绍说。这既体现了一汽大众品质管理能力的提升,更为合作伙伴的未来描绘了崭新的蓝图。
据了解,从2014年10月9日双方签署“三年质量品质提升协议”以来,一汽大众与一汽富晟精诚合作,共同为产品质量提升、集团化品质建设,以及全面成为集团化A级供应商目标而努力。
“集团化作战” 全面开展品质建设
正所谓“不谋一世,不足谋一局”,汽车产业的发展集中体现为过硬的产品品质。为了保障产品品质全方位的进步,一汽大众在两年多前就开始布局谋篇,推动供应商合作伙伴实现集团化品质提升。
“在过去的几年内,一汽大众秉承‘质量是企业生存基石’的理念,从2010年的产销86万辆,到2020年战略谋划300万辆目标,我们一直把品质、客户满意度放在首位。”一汽大众隋忠剑总监说。
一汽大众张宝林部长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肩负企业发展的“2020战略”,一汽大众力争成为市场份额领导者、社会责任突出贡献者,争取在细分市场保持领先的盈利能力,并打造最佳的客户满意度。
为了全面保障一汽大众“2020战略”的“落地”和实现,产品质量成为首当其冲的保障手段和目标,对于由数以万计零部件构成的汽车产品而言,“严把质量关”必须时刻铭记。
据了解,从2014年开始,一汽大众着力推进供应商伙伴的集团化品质能力,包括一汽富晟、宁波华翔等在内的首批集团化供应商,全面配合主机厂的品质标准提升,发动旗下各子公司的能动性,开展品质能力建设。
“集团化品质能力建设以来,一汽富晟旗下的16个子公司,目前有12个已经成为一汽大众A级供应商,并朝着集团A级供应商的目标迈进。”一汽富晟生产部部长助力刘刚说。
据了解,一汽富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为了提高品质能力建设,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投入已累计超过4亿元,并跟随一汽大众在青岛和天津建立配套工厂,“从当年5个A级、供应商,到目前为止提升到12个A级供应商,一汽富晟提前完成了品质提升目标。”刘刚说。
从细节着手 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
一汽大众一直强调“现时现地”的优良传统,并针对消费者日益升级的产品需求,不断改进和提升产品质量。“以新迈腾为例,针对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我们特地改进了后排玻璃升降器的指标,因为与国外相比,中国消费者对汽车后排玻璃的使用频率更高。”张宝林介绍说。
据了解,正是对消费者的重视,一汽大众专门制订了“中国区质量要求目录”,并与大众集团相关部门商榷,以改进汽车零部件的参数标准。张宝林表示:“目前,该目录有400余条参数细则,这是考虑到国内道路、交通、油品,以及消费者的使用习惯等要素。”
根据J.D.POWER的调研报告:中美两国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用户需求存在巨大差异,在“最关心的十项产品细节”调研中,仅有一项相吻合,说明了主机厂了解中国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性。“美国消费者更关注电子、电器操作的便捷性,中国消费者更关系车内气味。”
据张宝林介绍,一汽大众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其供应商生产的座椅皮具,需要经过特殊的“蒸馏”处理,让不适的气味散发掉,并提出了“48小时特殊环境存储时间”,在特定的温度、湿度环境下,让气味尽快挥发,避免消费者的感官不适。
“一汽大众为了提升感官品质,培养了大批检验员,提出‘标准鼻子’概念,对某一产品采取三人及以上检验员评价,最大限度地改进和提高感官品质。”张宝林介绍说。以“看、听、触、闻、行”为评级体系的“感官质量”方法,没有绝对的“是与非”,而是更多地站在消费者角度,通过感官体验,来判断具体产品的“优劣”。即便如此,一汽大众在品质管控上,仍十分强调对“感官质量”的重视,这也切实体现了“消费者至上”的服务理念。
谈及一汽大众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隋忠剑还表示:将聚焦在“质量精益”、“组织机构战略”、“审核体系”、“供应商质量及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也正是如此严苛的质保体系,让每一辆出厂产品不容丝毫懈怠、更加精益求精。(中国经济网 记者黄春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