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大国工匠-正文
苏永强:19年精耕细作成就“大国重器”
//www.workercn.cn2016-04-25来源: 辽宁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面旗帜,中国石化装备打破国外垄断的轻骑兵,劳模成长的摇篮……沈阳鼓风机集团有很多与荣誉有关的称谓。与荣誉密不可分的还有苏永强,作为经营沈鼓19年,把沈鼓锻造成“大国重器”的舵手,他已经是沈鼓的一个重要符号。

  1969年,16岁的苏永强进入沈鼓,做学徒工、在技校教课,再到1997年成为厂长,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来,总共用了28年时间打磨。1998年,沈鼓销售收入不足5亿元,而到2014年已达112亿元。原厂区占地面积由24.9万平方米增加到70万平方米,员工总数由2000人增长到7000人。企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翻天覆地变化,且一直是行业的领军企业。

  对此,苏永强总结,企业发展的原则是强者无疆,而要成为强者,掌舵者就必须看得远、看得准、舍得投入、能力排众议、敢承担失败。

  1998年,沈鼓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讨论为已经过时的计算机系统更换新设备,计划采购的设备价值近1000万元。而在当年,沈鼓正遇到中国装备制造业有史以来最大的衰退时期,厂长的差旅费都要自己出。所以,在这个会议上,讨论变成了一种激烈的争吵。苏永强认为,计算机系统在沈鼓的设计和生产等流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力排众议,拍板决定购买设备。

  为了参与国际竞争,沈鼓在新世纪初启动了向世界先进技术领域进军的“超越领先”战略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有一条是在苏永强的坚持下保留的:科研和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上不封顶。近10年,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无数个填补国内空白的纪录在沈鼓诞生,一批产品达到或者超过世界水平。如大型乙烯压缩机从24万吨提升到了120万吨;炼油装置由180万吨达到1300万吨,占据中国石油95%市场份额。获得各种科技奖励达到130项,其中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这样的话语经常与沈鼓相伴。

  “沈鼓是中国制造从大变强的标志,是名符其实的国之砝码、大国重器。”国家发改委一位领导在一次大型项目签订会上曾发出这样感慨。

  □本报记者/刘大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