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她曾是一名农家女,凭着一股拼劲和钻劲,不分昼夜地勤学苦练,成长为纺织女工中的“状元”;与同年进厂的女工相比,她每分钟处理“结头”数量高出38%,处理“断经”的速度快25%;她先后带出50多名徒弟,其中39人当上了质量标兵、操作能手,成为车间的业务骨干。她就是“80后”纺织女工刘沙。
刚进厂当学徒时,刘沙就立志“干就干出个样”,苦练纺织技能。刚开始,由于没有掌握技术要领,打结慢而且质量差,刘沙急得直哭。下班了,姐妹们都回到宿舍早早休息,刘沙关上宿舍灯,在走廊里继续练习。大冬天,过道里的风把手都冻僵了,她就放一盆热水在身边,手冻得不听使唤了,就放到热水里泡一泡,然后继续练打结。不到半年,别的挡车工最多只能看12台喷气织机,刘沙能比其他工友足足多看4台。她还练就了一个“快手”的绝活:每分钟处理“结头”36个,比同年进厂的姐妹多了近10个,她看管的喷气织机数量比其他挡车女工平均高出50%。
看着刘沙令人眼花缭乱地连接“结头”,她就像一名魔术师,中国妇女报记者惊异于她能把一个常规性的动作做得如此规范和飞速。刘沙用挡车工特有的“大嗓门”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其实就是两个字,苦练。”
善于总结、勤于钻研的刘沙在工作中探索出了“一停二看三查”巡回法,使生产效率提高了10%,受到挡车工的欢迎,并在全车间推广;她率先组建的一支20余人的“青年突击队”,有效解决了因产品更新快导致职工压力大、操作不熟练而影响产品质量等问题。
成为轮班长后,刘沙又把培养车间新的骨干作为重要工作。针对挡车工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刘沙根据青工掌握技术的程度和特点,分别为大家制订学习计划,建立“学员档案”,制订教学方案,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因人施教,分别帮教。对新职工,她总是耐心讲解、反复操作,认真细致地帮助她们学会每一个动作,掌握每一个要领,直到完全掌握技术为止。
2014年,学员柴秀琳分到丁班,由于操作水平不达标,产量、质量都不行,她便打起了退堂鼓。刘沙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找柴秀琳谈心,并安排轮班教练和她结对。半年后,柴秀琳的操作水平大幅提升,如今已成为小组长。
2013年,刘沙荣获第三届“十佳”农民工称号,并被湖北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刘沙荣获“湖北好人奖”和“湖北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等荣誉称号;2015年4月,刘沙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纺织行业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但我愿意坚守在这个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名合格的纺织工人。”刘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