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大国工匠-正文
杨金安:把冶炼车间当战场的“钢铁战士”
//www.workercn.cn2017-08-18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杨金安:把冶炼车间当战场的“钢铁战士”

中工网记者闵亚平  苗卉

  高达70摄氏度的炉前,他离喷溅的钢花距离最接近,以加厚阻燃服为护身盔甲,用“火眼金睛”判断钢水温度,用心炼就一炉精钢——这是中信重工50岁的金牌首席工人杨金安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写照。

  作为中信重工冶炼车间电炉班班长,他是暗夜里在沸腾的钢水边孤独的舞者,也是李克强总理访问中信时最关心的“双创”领军人之一。

  33年以来,怀揣着与钢炉同样炙热的赤诚之心,凭借着高超的冶炼技艺,杨金安带领团队先后攻克了核电用钢、航天用钢、航母用钢等一个又一个难题,打造出了国内乃至世界上冶炼能力最大的炼钢系统,一举扭转了我国特种钢只能从国外进口的局面。

  喜欢军人坚韧不拔意志的杨金安常说,如果将冶炼车间当作战场,自己就是驻守在钢炉旁的一名“钢铁战士”,愿意随时为党和国家奉献一切。

  熔炉淬炼“钢铁战士”

  1560度以上的高温、动辄数百吨的钢水、铸就硕大粗笨的零件,这些都是给冶炼车间贴上的标签,钢铁工人的工作也在人们的印象中被定格为“豪迈而粗犷”。

  “炼钢可不是个粗活,里面藏着太多学问,比绣花还考验人的细致和耐性!”8月17日,面对记者的采访,杨金安说,钢的五大元素是碳、锰、硅、磷、硫,不同类型的钢,主要原理就是控制钢水中各类元素的配比,“如果钢筋级别要求很高,那这一环就牵扯到把一些成分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有时候要调到小数点后面好几位。”

  在钢铁冶炼过程中,要进行数次的碳含量和钢水温度的检测,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杨金安练就了“火眼金睛”的绝活。

  “现在我取一勺钢水,泼在地上,根据它的发擦量,就能判断出它的碳含量,看炉渣的温度,就能判断钢水的温度。”每次演练展示,杨金安总是一脸笃定。

  就是这一项仅用肉眼就能准确判断温度的绝活,因为减少了冶炼中的能耗,一年就为企业节约上百万的电费。

  炼钢工,其实是铸锻公司全部生产一线最辛苦的岗位,生产作业劳动强度大、粉尘多、温度高、噪音强,尤其是夏天,车间的温度一般都在55摄氏度上下。

  那年,刚高中毕业的杨金安进入中信重工从事炉前冶炼。车间里打雷般的轰鸣,差点击碎了杨金安的炼钢梦。“那时,车间里烟尘弥漫,钢花常落到身上。”但很快,杨金安就下了决心,“条件这么苦,自己更要努力学点真本事”。

  渐渐的,杨金安发现,炼钢其实挺有意思的。而50多本“炼钢笔记”,则见证他工作30多年来对炼钢的用心和执着:钢水冶炼时颜色的变化、炉中翻滚的钢花尺寸,每日工作安排、炼钢种类、材料、大小,以及每炉钢水的电耗、氧耗等,都一一记录在册。

  “不仅有日常的炼钢细节,还有他自己对生产难题的剖解分析和经验总结。大家都知道,那是老杨的炼钢‘宝典’和创新‘大数据库’。”中信重工冶炼车间副主任朱帅说,工友们都感觉他对炼钢到了一种痴迷的境地,所以他这一干就是30多年,从没抱怨过一次辛苦。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