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关键词二:区域协商
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主要承担覆盖小微企业,培育协商理念,构建区域和谐的任务。而这类企业存在着规模小、人数少、数量大、变化快、管理欠规范、工会基础薄弱的先天不足。“开展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的目的就是要把他们纳入协商范围, 增强劳资双方的协商意识,有效扩大协商的覆盖面,营造区域劳资协商整体氛围,为单个企业劳资关系的和谐稳定建立必要的制度支撑。”北京市总工会权益部部长司健告诉记者。
各区县街乡工会注重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作用,组织动员社区、楼宇工会和工会服务站,针对企业数量多、经营状况差异大、协商主体产生困难、协商需求参差不齐的问题,采取“上代下、外代内”的方式,到职工身边调查需求;走访企业,了解现状;确定议题,分类指导,探索出区域划小、企业归类,搭建小微企业议事会、社区企业联合会、沟域经济组织联系会等沟通平台,明确协商主体,共议劳资和谐。探索出“企业分区域,区域分行业,行业分工种”;“楼宇企业分规模(效益)、分业态、分品牌”;先谈保障、再谈增长、后谈福利的“三分工作法”,因企制宜,分步实施。探索出区域内一般企业协商最低工资标准保底,略有盈余企业以月平均工资做基准适度调整,效益好的企业工资增长幅度同步的“下中上”原则,以及镇域经济组织农忙农闲工资弹性增长机制和轮休加班补偿制度等等。
方法论:
东城区东四街道
区域协商分行业,行业协商分岗位
难题:
辖区企业规模小、分布不均、变化大,协商标准不统一。
方法:
在楼宇联合工会和社区联合工会,采取“区域协商分行业,行业协商分岗位”的方式开展集体协商。每个区域在开展协商前先进行摸底调查,将辖区内全部企业涉及的行业进行分类,再分别召开各行业的职工代表、企业代表座谈会,了解各行业的岗位分工和工资标准,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本区域内各行业、各岗位的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增长幅度,经过几轮协商达成共识、签订工资协议。
成果:
通过开展区域性集体协商企业和职工实现了双赢,一是相同区域、相同行业、相同岗位的工资标准基本一致,职工流动性大大降低,企业效益显著提高;二是职工对全透明的工资标准和增长幅度心知肚明,在企业工作的更加踏实和积极,随之也获得了更高的工资收入。2014年经过协商,区域内的10个行业38个工种的最低工资标准不低于170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以上。三是协商覆盖面不断扩大,提升了工会影响力,工会的职能作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