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实践者】
河北承德周台子村党支部书记范振喜:燕山深处的致富带头人
左上图:周台子新村新貌。 右上图:范振喜(前右)来到老年公寓,同老人比赛掰手腕。右下图:工作中的范振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美倩摄
初夏时节,正是长城以北高寒山区植树造林的最佳季节。在燕山深处的一片农田里,数以百计的农民群众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打垅、挖坑,栽种果树树苗。
“这是我们周台子村正在建设的精品果园,种植的是早酥糖梨、韩富苹果等名优品种,是范书记给村里谋划的又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三五年后,这里将成为我们村集体经济的新支柱。”参加劳动的村民满怀自信地介绍说。
要问村民们的这种自信从何而来?他们的回答是:源于对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范振喜的信任。范振喜带领的村干部每作出一项决策,都想着全村老百姓的利益,并能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正是有了这样的带头人,才让这个昔日大多数家庭处在绝对贫困线下的山区农村,成为今天人人羡慕的富裕村。现在,无论是村集体收入还是农民人均收入,均在承德市领先。
为村民勇担重任
1987年,周台子村党支部书记辞职了。那时的周台子村是个典型的贫困村,村民吃不饱、穿不暖,人穷事就多,社会治安混乱,造成老支书辞职的直接原因,是他家的房门被一个闹事的村民炸了个窟窿。
老支书撂挑子,村里其他党员也都不敢干。这时,人们想起了刚从部队转业回村的范振喜。小伙子不仅精明能干、处事公正,还经历过部队的锻炼,是最为合适的人选。于是,25岁的范振喜被村里党员选举为新一任村党支部书记。
“选举结束,回到家中,我一夜没睡,心里非常矛盾。大伙选我了,干还是不干?干吧,村里管理一团乱麻,村集体不仅没有资产,还欠外债8万元,干起来实在困难。不干吧,自己是个年轻党员,群众期盼你能够担起重担,实在没有理由推脱。”范振喜回忆当年的情景说,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决定干。
治穷先治乱。村里贫穷的原因,根源就在乱,村两委班子经过走访,最终找到了源头:矿点开采太混乱。周台子村有一些铁矿资源,大小矿点六七个,其中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是范振喜的二哥范振礼开采的矿点,当时一年有七八万元的收入。
然而,这些矿点都由个人占着,私挖乱采现象十分严重,开采者白占着村集体资源,可村里却得不到一分钱。对此,村民意见很大。
如何刹住这股歪风邪气、归拢人心?范振喜思虑再三,决定先拿自己的二哥范振礼“开刀”,收回矿点归集体。范振喜明白,要想干出个名堂,村集体没钱是不行的。
知悉范振喜的打算后,范振礼非常生气。“你当村支书为全村百姓干事是你的职责,我绝不给你添乱,更没想利用你的关系寻什么好处,可你也不能为了村里利益,把咱们自己的给整没了。我开矿是和村里原班子签了合同的,有依据。你如果在自己家人身上打算盘,半点道理都没有!”
范振礼的拒绝,是合情合理的。但面对义无反顾的范振喜,范振礼尽管非常不情愿,最后还是把矿点交给了村集体。其他几个矿点主看范振喜态度坚决,也主动和村里签订了承包合同,每年向村里缴纳一定的承包费。理顺了矿点承包关系,村集体当年就进账近10万元。
范振礼虽然失去快速致富的机会,范振喜却赢得了民心。接下来,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清理陈欠、治理乱砍滥伐,势如破竹。随后,周台子村用这“第一桶金”,垒坝、修田、栽果树、翻盖学校。自此,周台子村人开始走上了共同致富的轨道。
为乡亲谋福利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范振喜鼓足信心带领群众改善农村面貌时,一场不幸降临到这位年轻人身上。
1991年秋天,范振喜为村办企业考察项目时,不慎接触到有毒化学原料,回来后持续发烧,到医院一检查竟然得了血癌。要控制住病情,唯一的办法是做骨髓移植手术,但住院押金就要10万元。
因医治费太高,范振喜决定放弃。正在绝望时,乡亲们知道了实情。“好日子才开头,没有范书记,村庄的脊梁就塌了。”村民们二话没说自发地为范振喜捐款。
短短几天时间,全村人就捐了10多万元。范振喜捧着大家给他凑的救命钱,泪水止不住地流。去北京看病当天,村里两三百人把他送到村口。
发誓和范振喜断绝关系的二哥,赶到北京为弟弟捐献了骨髓。他说:“换作别人我也会救,不冲他是我兄弟,就冲他是个好书记!”
经过4个多月的生死较量,范振喜闯过了最危险的异体排斥和细胞再生期。出院时,医生嘱咐他要静养两年,可是范振喜一回村就去上班了。“我的命都是乡亲们给的,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为乡亲们谋福利。”范振喜说。
由于造血功能退化,他得了严重的心脏病、干眼症等疾病,胳膊硬得像石头,后背、大腿肿痛得难以忍受。每天需要服用10多种药品,补充20多次人工泪液。可就是这样,范振喜用顽强的毅力支撑着自己,没日没夜地工作在岗位上。
1995年,带着病体工作的范振喜决定由村集体建一个铁选厂,可资金不足,缺口70万元。钱从哪儿来?好多人劝他:你一个病秧子,还是保命吧,就别折腾了。在班子会上,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面对困难和质疑,范振喜表示:“钱难借、挣钱难,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咱们这个班子必须把腰杆挺起来,勇敢地去面对困难,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咱们周台子才能站立起来。”经大家统一思想,决定由村干部担保,向村民借款,并承诺盈利是村集体的,赔了,由村干部个人担着,就是砸锅卖铁也绝不让借款人受一分钱损失。
就这样,范振喜忍受病痛跑东家、串西家,按下了230个红手印,用了半个月时间,愣是凑够了建厂的钱。此后他又整天盯在车间,精打细算,严格管理,一年下来,不仅收回了全部投入,还连本带息还清了村民借款。随后几年,村里又建起了养猪场,收购了镇办机制砖厂,建了花炮厂等企业。
在生病后的20多年里,范振喜曾有10多次病情恶化进医院,医生6次签发病危通知书。可他始终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把全部精力用到村里的发展上。随着他一次次成功的决策和行动,全村各项经济指标呈现几何式增长。其中,集体资产由负债8万元到积蓄8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不足400元上升到18000元。
顾眼前也谋长远
古语有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身为农村基层干部,范振喜把大局利益和持续发展的理念放到第一位,使得周台子村的生产经营运行在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周台子村的生产经营之所以做到了顺风顺水,根本在于我们的带头人做到了因地制宜和洞悉先机,使得村里的各种调整和改革都做到了先行一步,让良好的经营成效得到充分的体现。”村主任薛俊如说。
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这是中央根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形势作出的全新决策。周台子村与其他农村一样,土地碎片化现象相当普遍,而且已经严重制约到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
瓶颈如何突破?范振喜在带领村两委班子调查研究后,于2006年开出了“良方”:土地代经营。就是将村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由村集体代替农民统一经营。为确保这一经营机制的实现,范振喜请来了农业部规划设计院专家实地规划。具体操作办法是:村里按照每亩地500斤大米的标准发口粮,并承诺今后将土地效益整体递增的70%回馈给村民,余下的30%分别用于科技培训、提升地力、抵御自然灾害。如果发放的粮食吃不完,村民还可以按照当年12月1日的市场价兑换现金。
土地集中后,周台子村现代农业园区效益凸显。目前,全村建起3.8万平方米高质量日光温室38个,注册资金6000万元成立了现代农业公司,建成了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使得农业生产效益提高了近10倍。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
薛俊如告诉记者,在滦平这个矿业大县,周台子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感受最深。从2011年开始,全村不仅逐步退出矿业生产,而且累计投资8000多万元实施以矿山披绿为主的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先后修筑垒坝护坡动用土石方40万立方米,栽种各类树木50多万株。
“我们的全域绿化可是够水准,就连山羊都难行走的悬崖上,我们都搭起了脚手架在上边种了侧柏和山杏等耐旱品种,通过这样一种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在我们11.9平方公里的村域里,绿化覆盖率达到85%以上。”薛俊如自豪地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