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排澳门站 袁心玥缺席
值得注意的是,朱婷、袁心玥、张常宁罕见集体缺席国家队大型赛事。中国女排还是以观察更多的年轻球员并阵容磨合为首要任务,为打好总决赛特别是为今年的世界女排锦标赛做准备。
-
周洋: 爱滑冰也爱滑雪 丰富自己期待未来
如果能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周洋就将成为中国冬奥军团的“四朝元老”,对于退役后规划的话题,这名26岁的“老将”说:“现在来讲,还要丰富自己为主,想要慢慢磨合、尝试,(对于退役)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计划。”
孙书剑在测试间。受访者本人供图
当5所学校的学生出现在同一块屏幕上时,学生们感到莫名的兴奋。他们能看到彼此教室的实况,并和授课老师进行问答互动。
“截至目前,人类已经向太空发射了超过4000个航天器,其中有约1500个仍在轨运行,每天高速划过我们的头顶。”这天是中国第三个航天日,孙书剑出现在一个公益课堂的直播平台上,为偏远地区的300余名中学生上了一节特殊的航天课。
孙书剑是浙江大学2013级博士研究生,曾担任6个型号卫星的研制任务,在中国首颗承担重大试验任务的应用型皮纳卫星——皮星二号发射任务中担任发射调度。他把课程名称叫“从仰望星空到天地九重”。
学生们用水笔方方正正地在课后反馈的纸张上记录着,看完同学们认真做的课堂笔记,孙书剑不禁感慨:“不管是偏远地区还是城市,都应该有平台让大家去接触到航天这些冷门的知识。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未来读书的意义在哪里,将来想要做什么。”
“将来想要做什么?”孙书剑也曾问过自己。从5岁开玩笑说自己要成为科学家、航天人,到初三从电视里偶然看到神舟5号上天,再到高二守在电视机旁看着翟志刚从神舟7号出舱。航天——这个未知而又神秘的领域引起了他的注意。
2009年,他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期间,孙书剑加入学校航模队,在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等与航天相关的重大赛事崭露头角。保送研究生时,他选择加入浙江大学金仲和教授团队继续从事电子相关专业以及进一步拓展航天领域的相关研究。
由于专业间的差别,刚开始进入团队的孙书剑有着不小的压力。为了跟上进度,孙书剑整个暑假都抱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章仁为教授的《卫星轨道姿态动力学与控制》认真钻研,这本被他们专业称为“大学物理书”般基础的书籍被他视若珍宝。他还记得2013年杭州的夏天,天气闷热,一出门没几分钟汗水便打湿了衣襟,对未知内容的急躁,对新研究的举步维艰,他把这个夏天称作“热的顶峰”。
在2015年皮星二号的研制任务中,孙书剑作为团队的学生主力,负责卫星轨道控制系统和某载荷系统的研制工作。将系统的设计实现于加工中并非难事,由于焊接时一整个面板上需要焊接很多小的单元,这对焊装者的速度和精准度有着严苛的要求。高温环境下的焊接,滚烫的油温像是直接把面板加热成了开锅的热油,在这之上一个月接连焊接一百多个单元,且必须保证高精度,对孙书剑来说算是个不小的挑战:“必须要集中注意力,因为零点几毫米的偏差都有可能造成地面上几公里的误差。”
在皮星二号的研制过程中,孙书剑的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只要实验室一通电话,即使在深夜两三点,孙书剑也能立马从寝室奔向实验室。他仍记得当卫星测试时,他在实验室无眠无休等待了四天四夜,回到寝室倒头睡了8小时后,又重新赶回实验室写测试结果成功的文件报告。
“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孙书剑的电脑壁纸上一直留存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大厅中周恩来总理的题词。这十六字的方针也被他运用于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本科时孙书剑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全国学联委员,在入选浙大紫金人才培养计划后,他于2017年当选浙江大学启新团主席。
“从事航天对你最大的影响或改变是什么?”有人在知乎上邀请他回答。“学会沉默,”他说,“真正的航天人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也从来不曾忘却自己的目标。”
“我觉得新一代航天人在创造新的东西的同时,保留着原来航天的韧劲和情怀。在这个既有外部的压力也有内部的压力阶段,我们更要瞧准定位,踏实去干。”孙书剑说。
谈及未来目标,他笑了笑指指自己在社交平台上的签名:“努力做追梦太空、制胜未来的新一代航天人。”
值得注意的是,朱婷、袁心玥、张常宁罕见集体缺席国家队大型赛事。中国女排还是以观察更多的年轻球员并阵容磨合为首要任务,为打好总决赛特别是为今年的世界女排锦标赛做准备。
如果能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周洋就将成为中国冬奥军团的“四朝元老”,对于退役后规划的话题,这名26岁的“老将”说:“现在来讲,还要丰富自己为主,想要慢慢磨合、尝试,(对于退役)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计划。”
日前,家住山东莱西市院上镇兴隆院村的“90后”小伙耿林,一大早从马连庄镇韩埠村拉回满满一车甜瓜,下午装箱打包,这一车250多斤甜瓜当天就发往全国各地了。“这些甜瓜就是前一天网上接到的订单。”耿林介绍,现在只需要一台电脑加一根网线,一天时间农村的水果即能销往全国各地。
10多年来,凭着一股拼劲,杨胜强让曾经的荒山变成了牛羊成群的致富山。从最初的20只羊,一步步壮大到现在的250只羊、100多头牛。在当地残联就业基金的扶持下,杨胜强建立了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天然牧草放养生态山羊。2017年,合作社纯收入达1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