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人文情怀的医者
“医生这一辈子,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虽说在专业领域王宁利已是数一数二的专家,但是他始终保有一颗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谈到医患关系,他总绕不开最开始当医生遇到的一个故事。
一天,一位50多岁、失明近8个月的急性青光眼患者玉莲(化名)来到王宁利门诊。经过检查,他发现,按照常规诊断,玉莲没有复明的希望,于是把实情告诉了她。对于玉莲来说,她唯一的希望破灭了。王宁利看着玉莲夫妻俩离开的背影,却总觉得还应该能做点儿什么!他想,如果把眼压降下来,被压迫的视神经是否能“醒过来”,为什么不试一试?!于是,在玉莲及家人的支持下,王宁利为她做了双眼临时降压处理。眼压下降后,双眼依旧没有光感。王宁利当时很沮丧,非常不甘心。他想如果眼压下降两三个小时,会不会有变化呢?果然,三个小时之后,玉莲右眼有了亮光,又过了半小时,光定位点增加了。
当天晚上王宁利为玉莲做了手术,术后她可以透过窗子看到马路上行驶车辆的车灯亮光,王宁利异常兴奋。但是玉莲却不理解,她觉得视力应该可以恢复到以前正常的水平。当看到患者不理解的表情,他心中还是有一丝酸楚,只有耐心地开导她。“对于科学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成果。但是或许我能做更好!”王宁利这样告诉自己。出院半年后,玉莲又患了白内障,再次找到王宁利。他为玉莲再次手术,术后眼压控制很好,玉莲不仅能看到马路上的车灯光亮,还能看到行驶的车辆。这意味着玉莲在家里可以生活自理了。
“并不是我的手多巧、技术多高。用的技术都是常规的技术,只不过感情促发了灵感,才有了大胆的尝试。”王宁利说,医生和患者需要共同建立抗击疾病的信心堡垒,病人放弃的时候,医生不能放弃,再坚持一下,也许就有不一样的结果。
从防盲治盲到全面的眼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与年龄相关的眼病逐渐增加,而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竞争性压力的增加,眼疾病谱也发生了改变,代谢性和年龄相关的一些眼病替代感染性眼病成为致盲的主要病因。这些疾病多需早发现及合理地适时干预。
“防盲工作的转变从防盲、患病人群的治疗向眼健康管理、眼病的预防转变,通过三级预防措施,总体上降低人群视力残疾患病率。”王宁利说,希望形成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格局,充分调动防盲治盲的各种资源,加强引导,鼓励社会各界组织、机构、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爱眼护眼宣传教育和关注眼病防治工作的政策措施,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眼病防治工作上。
中国目前至少有 600 万盲人,盲不但为患者及家属带来困扰,还直接影响社会发展,严重消耗社会资源。可以说, 盲和视力损伤是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健康问题。2018 年 10 月 12 日,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学分会成立大会召开,王宁利作为公共卫生眼科学分会主发起人,做了分会成立的工作报告,他指出分会旨在促进我国公共卫生眼科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眼科工作者防盲治盲的能力。
“时间永远不够用,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尽量把事情做到极致,不愧于‘医生’的称谓吧!”王宁利饱含深情地说。(记者:张恪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