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杨柳青折扇:跨越300年的京津之约

2020-04-10 08:06:04  来源:北京日报

徐广华的扇庄在天津古文化街。他在扇庄制扇,工作台旁有时一坐就是大半天。本报记者 邓伟 摄

  “折扇有风,韵从东来。”一把折扇将古今工艺的美学尽藏其中。开之则用,合之则藏,折扇可以用来扇风纳凉,还是文人墨客把玩之物。天津杨柳青折扇成为北派制扇工艺的代表。2016年,杨柳青折扇制作工艺被列入天津市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小小的折扇背后还包含着京津两座城跨越300年的一段传承佳话。

  西青区杨柳青镇历史沉积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这里是运河漕运重要枢纽,成为中国北方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集散地,商业繁荣,被誉为北国小江南、沽上小扬州,坊间也流传着“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之说。杨柳青镇有丰富民间艺术,以“杨柳青年画”驰名。杨柳青剪纸、风筝、砖雕、石刻和民间花会也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瑰宝。

  杨柳青折扇也由年画派生出来。杨柳青折扇第六代传承人徐广华告诉记者,杨柳青折扇的创始人便是杨柳青年画的画师戴廉增。乾隆二十六年,戴廉增在北京东打磨厂建立了扇画庄。他用高档湘妃竹做扇骨、杨柳青年画做扇面,制作成扇,很受欢迎,当时的制作经销人员就有上百人。

  进入现代以后,这项技艺接近失传。徐广华以前是天津市的国企工人,闲暇之余经常到天津沈阳道古玩市场选购自己喜爱的物件。一次,他无意间被一把精美的竹扇所吸引,不觉驻足观看,这一看便开启了他与折扇间的不解之缘。他买来相关书籍,一有时间便投入其中研究学习。

  2008年,徐广华前往北京拜师,他开始向北派制扇艺人郑高学艺。辞掉工作、背井离乡,让徐广华的生活非常艰难,但靠着坚持和勤奋,在师傅的指点下,徐广华的制扇技艺不断提高,三年后,他学有所成,回到家乡,在天津开办了扇缘居扇庄。2016年,杨柳青折扇技艺入列天津市西青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徐广华成了该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他对记者说,“300年前,天津人在北京创设了这项技艺。如今我把它又带回天津了。”

  每年白露前后,徐广华便要去南方选竹,浙江安吉、安徽六安的竹农会特意留出生长了四五年的毛竹。选竹子的标准也十分苛刻,单节要大于40厘米,直径应超过20厘米。选100来根竹子,截成1.2米至1.4米的竹段再放水煮,达到防虫效果。等到拿回来后,还要在通风阴凉的地方放置三四年。

  杨柳青折扇做工精良而讲究,光是一把扇骨的完成就需要经过选竹、下料、劈竹、刮青、蒸煮等二十多道工序,每一步的操作无不考究。折扇讲究扇骨之美,而折扇制作尤以扇骨制作工艺难度最高。扇骨是精华,扇骨由两根大骨和十几根小骨组成,小骨必须做到完全一样。每根小骨都要磨上万次,一不小心就会划伤手指。“这制扇考验的不仅是手艺人的手艺,更多的还有耐心。”徐广华讲道。

  杨柳青折扇制作技艺精巧,作品尽显古雅之风,大气疏朗。徐广华制作的折扇正是如此。扇庄中所售折扇大都是徐广华亲手所制。店内陈列着大小上百把折扇,各式各样的扇骨琳琅满目,扇头的造型也是多种多样。有的似梅花,有的似马蹄,有的镶嵌玳瑁,有的镶嵌贝壳,有的镶嵌乌木,有的镶嵌象牙,每一款都精美绝伦、妙不可言。多年来,徐广华多次参加在北京和上海举行的文房四宝展,并与南派制扇名家交流技艺,不断将南派工艺的细腻融入杨柳青折扇制作工艺中,把杨柳青折扇制作工艺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峰。

  做扇时,年过不惑的徐广华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工作台前,有时一坐就是大半天。每一把扇子的完成,都是一次与时间的对话,沉静而专注,使得每一把扇子都尽善尽美,弥足珍贵。(李如意)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文创人寻找灵感的乐土(组图)

  • 衍生品

    乡村文创产品成为乡村振兴助推器

  • 衍生品

    今云聚上博 沉醉江南夜(组图)

  • 衍生品

    黎里古镇热推文旅新产品

  • 衍生品

    赶制文创订单 拓展海外市场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