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立方年底启动“水变冰”改造
打造冬奥会冰壶场地 “冰水转换”需20道工序
水立方未来的冰壶赛场现在还是游泳赛道。北京晨报记者 王巍/摄
改造后的冰壶赛事场地效果图。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建筑——国家速滑馆是轻盈飘逸的“冰丝带”,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理念则植入了敦煌飞天,滑雪大跳台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启“飞天”,“冰丝带”则将在明年开始飞舞。如火如荼建设中的国家速滑馆工地不远处,水立方克服“水转冰”技术难题即将变身“冰立方”,今年底将启动“水变冰”改造。昨天,北京晨报记者跟随北京冬奥组委逐一探访了国家速滑馆、国家游泳中心、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三大北京2022年冬奥会竞赛场馆。
第一站:国家速滑馆
今年9月,国家速滑馆将完成主体结构,12月开始“编织天幕”,完成屋顶索网结构工程。明年6月将完成幕墙建设,22条“冰丝带”开始飞舞;明年10月将完成制冰工程,实现“最快的冰”。明年底,一个智慧化场馆将基本落成,与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共同组成北京的标志性建筑群。
超白玻璃彩釉印刷“冰丝带”
站在国家速滑馆工地的场馆观礼台上,可以远眺“冰丝带”的地下结构。未来,“冰丝带”将沿着场馆外墙曲面由低到高盘旋而成,像速度滑冰运动员高速滑动时留下的一圈圈风驰电掣的轨迹。北京国资公司副总裁、国家速滑馆公司董事长武晓南介绍,“冰丝带”由晶莹剔透的超白玻璃彩釉印刷,将营造出轻盈飘逸的丝带效果。
椭圆形的“冰丝带”之上是一个双曲马鞍形的屋面。这个屋面是目前世界上的体育场馆中,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模拟了上千种不同的工况,获得受力最优、形态最美的双曲面结构,用钢量仅为传统钢屋面的约四分之一。
观众席和冰面温度分区
为了在赛后实现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等所有冰上运动的全覆盖,为民众提供更大的冰上活动空间,国家速滑馆采用了全冰面设计,1.2万平方米的冰面创下了亚洲之最。“冰面分南北两块,被速滑跑道围在中间,两个冰面可以互不干扰举行活动。中间运动员入场的升降台降下去后,可以合二为一变成一个超大冰场,举行大规模冰上运动。”武晓南说。
武晓南介绍,不同冰上运动要求的冰面温度不同,全冰面的设计意味着要能对每一块冰面实现单独控温,使整个场馆实现“同时运行、不同使用”。为了减少观众散热对冰面的影响,国家速滑馆的设计让观众席和冰面的温度、湿度分区,观众在舒适温度中享受比赛的同时,比赛场地的冰面温度则能根据冬奥会比赛的要求进行精确控制,为运动员创造最佳成绩提供场地保障。
第二站:国家游泳中心
昨天,在水立方比赛大厅中部——北京2022年冬奥会冰壶比赛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比赛场地前,北京晨报记者看到,未来的冰壶比赛场地,现在还是波光粼粼的游泳赛道。从夏季奥运会到冬季奥运会,水立方如何“变水成冰”?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奇勇透露,今年底,水立方将启动冬奥会冰壶场地改造,预计明年下半年冰壶场地将具备比赛功能。
从水变冰共需20多道工序
杨奇勇说,冰壶比赛是所有冰上项目中对场地要求最高的,确定了“冰水转换”方案后,能否制作出完美的冰面是关键。根据改造方案,水立方将在比赛大厅中部打造出4条标准冰壶赛道场地,方式是搭建冰壶场地支撑系统,同时铺设可拆装制冰系统。
“冰水转换”需要攻坚克难。杨奇勇说,水立方为此组建了科研团队,针对冰壶场地转换、环境除湿、体育照明、建筑声学等关键技术难题进行了突破研究,以达到冬奥会冰壶比赛场地标准。“我们进行了多种转换试验,最终决定采用钢结构加混凝土块的支撑体系。”
场地转换共需20多道工序。“首先将泳池抽水,搭上钢架,在上面铺设支撑板、布管,铺上保温层和防水层,之后一层层地浇水、喷漆,还要在形成的冰面上喷洒细小的冰颗粒。”杨奇勇表示,经过反复测试,目前水立方已可实现在一个月内完成拆装实现“冰水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