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舞台照
由上海民族乐团、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共同委约德国作曲家克里斯蒂安·佑斯特(ChristianJost)创作的民族音乐会《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曾于去年11月在上海大剧院首演,业内外反响热烈。今年9月,乐团将携这台音乐会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巡演,用民族音乐的国际化创新表达来展现当代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
德国作曲家是“中国迷”
《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是上海民族乐团首次委约外国作曲家创作并指挥整场民族管弦乐作品。作曲兼指挥克里斯蒂安·佑斯特是一位中国迷。他曾创作音乐作品《台北地平线》、根据张爱玲同名短篇小说创作的歌剧《心经》、融合中美诗歌讲述奇幻爱情的合唱剧《爱人》、歌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红楼梦》。
佑斯特对中国文化有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也对上海这座城市抱有极大热情。在创作《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前,他曾一个人乘地铁在上海漫游,去南京路、城隍庙、外滩,去阅读和倾听上海。在他看来,上海是一座神奇的国际大都市。这里壮观的摩天大楼和19世纪末欧式建筑交相辉映,让人着迷。它们在不断书写着过去故事同时,也展现当代上海的发展与繁荣。佑斯特认为可以将音乐想象成生命之旅,是一段在轮回中追求和谐的历程。
2016年底,佑斯特和上海民族乐团正式投入音乐会的准备工作。乐团演奏家协助佑斯特仔细了解和熟知二胡、琵琶、古筝、竹笛、笙等各种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区、传统演奏技法以及融合各种现代演奏技法的可能性。中国民乐的声音,激发了这位德国作曲家的创造力。当2017年年初作品第一次排练时,佑斯特为现场乐队的声场所震撼,大呼不可思议。经过与演奏家连续排练、磨合,佑斯特在对中国音乐元素创造性地运用上不断完善和精进,一曲谱写跨越国界的精彩篇章徐徐展开。
“国际范”的中国民乐作品
民族音乐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是古老的、传统的。然而,在文化发展多元化的当下,民族音乐其实也在不断地与时代共振,与生活融合,与世界对话。
《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就是使用了新创作手法、新音乐语言创作的一部具有国际范的民族音乐作品。作为古希腊最重要的史诗之一,也是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奥德赛”最主要展现的是主人公奥德修斯勇往直前、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积极进取精神。
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也体现出“奥德修斯”精神内核。而外滩是上海百年巨变的一个缩影,既有着历史记忆,有展现着新时代的发展。因此,佑斯特希望借助“奥德修斯”来讲述一部非同凡响的上海“史诗”。
音乐会由《东方韵味》《浦江明珠》《伊甸园之桥》《中华第一街》及《外滩》5个篇章构成。充满律动和画面感的音乐,跳脱出民乐的惯性表达思路,以一种新的色彩和活力展现中外文化的交相辉映,以及现代和传统文明的兼收并蓄,让听众在有限的声场空间得到无限遐想。
为了此次巡演,上海民族乐团还将《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打造出多媒体全景版和光影版。多媒体全景版以上海画家毛冬华的作品《外滩心影》为主要视觉呈现之一,通过技术手段的融入,使静态的绘画艺术随着音乐的流动起伏变化,尽情舒展,为观众带去耳目一新的视觉新体验。光影版则通过灯光视觉艺术与音乐交相辉映。不同色彩、不同层次的光影随着音乐的推进产生细腻的变化,制造和音乐情绪相符的环境氛围,让观众全面体会音乐的丰富表达。
民乐老厂牌走近年轻人
《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是当代中国民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笔墨当随时代,创作要表现当下。要让民乐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就得融入当下的音乐元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
成立于1952年的上海民族乐团,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现代大型民族乐团,曾涌现出张子谦、孙裕德、龚一、顾冠仁、闵惠芬、俞逊发等一批艺术家。如今的乐团继往开来,不仅有一批年轻且极具实力的优秀演奏家,也有充满创意和想象力的艺术创作和管理团队。他们以新的创作和演出,让民族音乐在当下焕发新的光彩。如近些年的《海上生民乐》《栀子花开了》《冬日彩虹》《牡丹亭之梦的十二个瞬间》《国乐中的诗书画系列》等多台音乐会,都以精彩的创意、动听的音乐和青春洋溢的风格,受到市场尤其是青年观众的热烈欢迎。
以《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为例,上海民族乐团也一直在不断探索中国民乐的国际交流模式。罗小慈说:“我们一直希望呈现民族音乐的国际表达和当代气质,于是有了《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这样的尝试。中国民乐要更好地走向世界,不能自我束缚,要让全球更多人一起来聆听和创作。”他表示,希望借助此次巡演,让更多地区的观众感受到海派民乐的活力与能量,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民乐和中国故事。(闫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