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图书

“小红帽”译介掇琐

2018-06-01 08:05:36 文汇报

  佩罗版的翻译与删改

  尽管“小红帽”的故事雏形可以一直追溯到中世纪,但近代以来的记录则最早见于法国作家夏尔·佩罗的《鹅妈妈故事集》,有不少汉译本就是以此为据的。有的译者直接注明作者的法文姓名Perrault,如叶云译《小红帽子》(载1936年 《黄钟》第八卷第四期),让人能够一目了然。有些则将其姓名译为汉语,稍事比勘也能明白,葛孚英译《小红帽子》(载1922年《妇女杂志》第八卷第七号),便交待原作为“法国白罗勒作”;胡端译《小红帽子》(载1932年《汇学杂志》第六卷第九期)在最后有一则按语,指出这个故事由“法国童话家加禄贝禄演为法文,这篇译文,是法文译出来的”;而戴望舒翻译的全本 《鹅妈妈的故事》(开明书店,1929年),则将作者署为“沙尔·贝洛尔”,在《序引》中更是要言不烦地介绍了他的生平和创作。

  不过,这些译者并没有如实地译出全文,各家译文在述及野狼吞噬小红帽后便戛然而止,无一例外都删去了原作最后一段韵文体的“训诫”。《鹅妈妈故事集》原名《附道德训诫的古代故事》,每当讲述完一个故事,佩罗都会义正辞严地揭示其要旨。《小红帽》后所附的训诫中有这么一段:“有些狼相当迷人,/不会咆哮,也不粗鄙。/甜言蜜语,舌灿莲花的人,/跟随年轻女孩/进她们的屋子,/直到床边。/但注意啊!众人皆知/这就是圆滑的狼,/最危险的一种狼!”(引自《百变小红帽》)诚如奥兰丝汀所言,佩罗版《小红帽》其实是一则颇具情色意味的性爱寓言,如果说这层隐喻在正文中尚嫌暧昧含混,那么在最后的训诫里就显得直白无误了,而其目的正在于捍卫当时的道德观念,“警告社会上年轻的女子保持贞洁”,因为“野狼是个时髦、迷人的巴黎上流社会人士,擅长勾引年轻的女子”,“夺去年轻女子的贞操,亦即剥夺她们在买卖婚姻中的筹码”。这些涉及性道德方面的忠告,毫无疑问并不适宜用来教导年幼的孩子。对于将其视作儿童读物的汉译者而言,在翻译时就不得不面对这样左右为难的窘境。所以戴望舒在《鹅妈妈的故事·序引》里,一方面要强调自己 “是从法文原本极忠实地译出来的”,以示译笔的准确可靠,可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坦陈,“贝洛尔先生在每一故事终了的地方,总给加上几句韵文教训式的格言,这一种比较的沉闷而又不合现代的字句,我实在不愿意让那里面所包含的道德观念来束缚了小朋友们活泼的灵魂,竟自大胆地节去了”。佩罗的故事并非专门为儿童撰写,所附训诫也确实有点不合时宜,熟谙法国文化的戴望舒当然心知肚明,只能径直将之删除殆尽。

  佩罗版遭人诟病的另一个地方,就是野狼最终装扮成外婆吞吃了小红帽,读来不免令人毛骨悚然。汉译本对此倒是轻描淡写,如戴望舒译为 “于是,说了这句话,这凶狠的狼便扑到小红帽身上,将她吃了”,其余各家译文也大同小异;而时隔数十年,同样根据法文版的一个新译本则作 “狡猾的老狼觉得话说到这儿可以止住了,再不动手恐怕会夜长梦多,便露出凶相,大声嚎叫着‘牙长吃起你来更方便’,猛地一翻身,扑到小红帽身上,咔嚓咔嚓几下子就咬碎了这个可怜的小姑娘的骨头,把她也吞到肚子里去了”(董天琦译 《佩罗童话》,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前后参照比较,可见早期译本刻意做了不少简化,目的想必是要尽可能冲淡血腥恐怖的气氛,实可谓用心良苦。更有甚者,戴望舒去世后,其译本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在1955年出过一个新版,编辑者擅作主张做了不少删改。此后由不同出版社改版重印的戴氏译本都萧规曹随,承袭着这个后出的删改版。而其中《小红帽》的结局发生了彻底扭转,完全抛开原作而改为 “这凶狠的狼说了这句话,就向小红帽扑去,想把她吃掉。正在这时,跑进来几个樵夫,把狼砍死了”,小红帽居然有惊无险,绝处逢生。究其原委,恐怕是编辑觉得原来的结局令人不寒而栗,并不适合作为儿童读物,遂不得不越俎代庖。

  格林版的翻译与节略

  “小红帽”故事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出自德国学者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格林版对佩罗版做了重要修正,小红帽祖孙最终因猎人出手搭救而化险为夷。这样一来当然更符合儿童的阅读趣味,因此也更受汉译者的青睐。孙毓修从1909年起为商务印书馆主编《童话》丛书,在第一集中就收录了根据格林版编译的 《红帽儿》。刘海蓬和杨钟健合作译述的 《德国童话集》(文化学社编译所,1928年),则将作者署为“德国格利姆”,收录的最后一篇就是 《小红帽》。郑寿麟所撰《德国志略》(中华书局,1929年)专门设立一章《德国童话选》,提到“德国的神话与童话,多不胜纪”,“其最为著名而流行最广的,可算是格林姆兄弟(Brueder Grimm)所传的《德国神话集》与《德国童话集》”,随即翻译了包括《红帽儿》在内的三则童话。书后所附《参考书籍索隐》也注明,所译《红帽儿》等“原文见格林姆兄弟的 《德国童话集》”。泰伦译 《小红帽》(载1930年《学生杂志》第十七卷第八期)采取双语对照的形式,在标题下直接标注了《格林童话》的世界语拼法“Fabelo de Grimm”。陈骏翻译的童话集 《跛老人》(开明书店,1932年)中有一篇《红斗篷姑娘》,据卷首顾均正的《格林故事集序》,可知也出自格林版。而像魏以新译《格林童话全集》(商务印书馆,1934年)、张亦朋译《格林童话全集》(启明书局,1949年)、丰华瞻译《格林姆童话全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53年)等,虽然有的依照德文本翻译,有的则据英译本转译,但从书名就可推知其渊源所自。至于韦玉翻译的《小红帽》(载1940年《小主人》第四卷第十七期)、品士翻译的《小红帽儿》(载1927年《晨报副刊·家庭》第1996期、2010期),尽管并无明确交代,但略作比勘,应该也是根据格林版翻译的。

  为了如实地保存德国民间的口述传统,格林兄弟在讲述完猎人拯救祖孙两人的经历后,又附加了另一个故事,即小红帽和外婆联手设计,最终将野狼淹死在石槽中。周作人在 《安德森的 〈十之九 〉》(收 入 《谈 龙 集 》,开 明书店,1930年)中曾评说道:“他们兄弟是学者,采录民间传说,毫无增减,可以供学术上的研究。”传闻异辞的内容在民俗学家做田野调查时确实不可或缺,可是对小读者而言,恐怕就不那么必要了。所以不少译者仅翻译了第一个故事,也许觉得情节至此已经首尾完足,两者兼收反倒有些枝蔓芜杂。比如郑寿麟的本意是介绍德国的“天然与地理,民情与风俗,历史与政治等等”(《德国志略·缘起》),即使以文学而言,除了童话以外还选译了部分神话、故事和寓言,势必不能巨细靡遗,以免喧宾夺主。泰伦的译本采用双语对照的形式,主要目的是辅助读者学习世界语,情节叙述完整就已足够,根本不需要再画蛇添足。而陈骏的译本,原本是为了提供“最适于低年生阅读的作品”(顾均正 《格林故事集序》),更没有必要有闻必录,徒然增加儿童在阅读时的负担。

1 2 3 4 共4页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国美术大师靳尚谊携中央美术学院“最美天团” 集体献读致敬世界美术大家

  • 优势栏目

    曾孝濂为“生命”作画感动网友

  • 优势栏目

    《朗读者》助宗庆后成“浙江阅读代言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