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像
孔子像
(天一阁博物馆供图)
顾玮 吴央央
东方有孔子 西方有苏氏
为什么把孔子和苏格拉底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放在一起?在人们以前的认知中,东方和西方的文化思想相差甚远,甚至是南辕北辙的。究竟是不是这样呢?郭时羽从《论语》《史记》等典籍入手,寻觅孔子的踪迹。至于苏格拉底,则阅读了他的各种著作,还包括他的弟子柏拉图写的《理想国》《苏格拉底之死》等。最终,她得出了一个与原本认知截然不同的结论——东西共通。
郭时羽说,“在很多问题上,他们其实有着相近甚至是相同的态度和看法,并且在各自的人生中加以实践。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伟大的人心是相通的,伟大的智慧也是相通的。”
孔子是怎样一个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这是人们对孔子的定位,他的成就简单介绍就是删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授弟子。郭时羽说,这个定位其实跟苏格拉底非常相似,这也是可以把他俩放在一起比较的主要原因。
从汉至清,历朝历代的皇帝至少给了孔子17个封号。譬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子提到非常高的地位,封为“宣尼公”。到北魏时,孔子被封为“文圣尼父”,北周时封的是“邹国公”,隋时封的是“先师尼父”。唐代非常重视孔子,唐太宗、唐玄宗、唐文宗等多次拜祭孔庙,封号有“先圣”“宣父”“太师”“隆道公”,最后是“文宣王”。到宋时,在“文宣王”的基础上,先是叫“玄圣文宣王”,然后叫“至圣文宣王”。元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及至明代,给他的称呼是“至圣先师”。清时把历代封号统合起来,叫“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郭时羽认为,对孔子的评价,有三句话最具代表性。第一句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是朱熹引用他人的话所作的评价。第二句是司马迁说的,他在《史记·孔子世家》里引用《诗经》的话评价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第三句是当代学者金良年说的,“孔子之所以不可毁,并非因为他的思想学说毫无缺点,而是说像他这样对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简单加以否定或废弃的。”
郭时羽说:“今天我们尊重孔子、重振国学,并非认为孔子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对,而是他的思想文化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有助于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
苏格拉底又是怎样一个人?苏格拉底的籍贯是古希腊的雅典,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雅典是其中最大、最不可忽视的一个起源地。苏格拉底被称为“古希腊三贤之首”,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