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一家亲,共筑中国梦
举世闻名的《格萨尔》,是中国古代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它不但在我国甘、青、川、滇、藏等藏族聚居区流传,也在与藏区毗邻的新疆、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撒拉族、普米族、纳西族、白族、傈僳族等民族和摩梭人当中流传,甚至流传到不丹、尼泊尔、锡金、印度、巴基斯坦的巴尔蒂斯坦、俄罗斯的布利亚特、卡尔梅克等国家和地区。
2006年,《格萨尔》列入我国首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格萨尔》史诗传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然而,在《格萨尔文库》出版之前,尚无从内容到语言都忠于民间流传原作的、完整、系统、规范化的《格萨尔》科学性版本。《格萨尔》流传于甘、青、川、滇、藏等地区,现存有多语种版本,其中以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版本最为重要。
在广袤的大地上,《格萨尔》如滴滴雨珠散落在草原,要整理、归纳殊为不易。王国明经常对学生们讲起这样一个故事——“王兴先和王沂暖老师一起去西藏、青海采风的日子。路很长,格桑花啊从脚下开到天边,我们走坏了鞋也舍不得扔,把它们挂在脖子上,光着脚、哼着《格萨尔》的句子继续走。说唱艺人住得远啊,远得就像撒在天边的格桑花……”
土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而土族艺人在讲述或者演唱《格萨尔》的故事时,根据本民族的历史、语言、生活习俗及审美意识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工改造,又融合了土、藏、汉三种语言,与藏族《格萨尔》和蒙古族《格斯尔》相比,又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
而王国明就出生在土族《格萨尔》说唱艺人的家中。“在生活处境极度困苦的情况下,爷爷整日整夜地用说唱《格萨尔》来解心中的忧愁。在一天劳作之后,父亲和伯父等兄弟几个就围坐在火盆旁,听爷爷说唱《格萨尔》。”
在上世纪80年代初,苦苦寻觅土族《格萨尔》的王兴先教授,几经辗转找到了王国明的父亲王永福。此时的王永福已经80多岁高龄,是当时唯一健在的土族《格萨尔》说唱艺人。
再以后,王兴先又推荐王国明去中央民族大学学习,并加入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的研究团队。在王永福去世前,王国明和同事们抢救性录制了800小时的录音,成为研究土族《格萨尔》最珍贵的资料。
此后的20多年间,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等各个民族的学者精诚协作,开始了经年累月地搜集、精选、翻译、注疏、校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