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致富,培育良好风气
一大早,美姑县巴普镇达戈村村民曲么左作就在地里拔草了。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去年,她家以前种植玉米土豆等粮食作物的地里新种植了145棵车厘子树,其中几棵已经开始挂果了。她说,等车厘子全部挂果了,跟以前种玉米土豆相比,每年可以增收两三万元钱。
同村另一位村民吉木阿机也是今年才开始学种蔬菜,但她对收成蛮有信心,估计一亩菜地收获几千元没问题。
在村道改建工地上,男女老少几十名村民正顶着烈日,抬石砌坎、挑土填方。他们告诉记者,等这条村道修好,村里的蔬菜就好卖了,发展乡村旅游就有基础了。
达戈村村干部说,曾经,铺张浪费、高价彩礼、厚葬薄养、好闲懒惰等一些不良风气把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户整得更贫困。为此,在脱贫攻坚中,凉山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形成好风气”全力攻坚。各地一方面大力通过“村规民约”等措施破除不良风气,另一方面通过学校教育、兴办“农民夜校”等措施,引导农民学文化、学技能,树立起勤俭兴家、勤劳致富的良好新风。
洒瓦洛且博村在全州率先开办“农民夜校”,从教会村民写自己的名字开始,请来专业老师教村民学习优质农作物的栽培、家禽家畜的饲养,以及家政、厨师、电焊、汽修、建筑等专业技能。
“好的风气对脱贫攻坚太重要了!”洒瓦洛且博村党支部书记刘超说,如今,村民们都比着看谁的庄稼种得好、谁家更勤劳、谁家挣钱多。
培养队伍,积蓄发展后劲
虽然凉山的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广大彝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风气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基层干部群众认为,对于大凉山来说,在“一步跨千年”之后,要实现“十年奔小康”,任务还十分艰巨,必须继续下足功夫。
雷波县五官乡青杠村近年来发展迅速,“青杠村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点,一是有个好产业,二是有个好班子”。雷波县农业局副局长曾毅说,“好产业就是脐橙,好班子就是以村党支部书记唐朝顺为领头羊的村里的党员干部”。
青杠村位于金沙江边悬崖峭壁间的一处缓坡。由于坡陡土少石头多,这里的居民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还吃不饱饭。县农业部门经过对当地土壤等环境条件检测,决定在青杠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种植脐橙。但这一决定遭到大多数村民反对:饭都吃不饱,还种脐橙?脐橙能当饭吃?
关键时刻,唐朝顺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试种,并成立了“支部+协会+农户”的产供销网络,在政府部门支持下贷款经营,并承诺以保底价收购农户的脐橙。经过两三年努力,村里家家争着调整结构,户户主动种脐橙。如今,还是那面坡,还是那些人,但青杠村已是大凉山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青杠村的脐橙每年刚开花就已被预订多半。
在美姑县达戈村,驻村第一书记苏建华告诉记者,达戈村村民祖祖辈辈只种玉米、土豆和红薯,头两年驻村干部动员大家种植蔬菜时,同样遭到反对。于是,村里党员干部带头“吃螃蟹”种蔬菜。目前,全村已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跟着种菜了。
“老百姓只要尝到了甜头,就会跟着干下去。”苏建华说,“作为驻村干部,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调整好产业结构,既要有助于短期脱贫,也要有助于长远发展”。
那么,驻村工作队走了怎么办?谁来带领乡亲们继续干?苏建华和特布洛乡副乡长兼吉子纳乌村第一书记马茂林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相同的问题。马茂林说,与住房条件的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硬件”相比,基层干部队伍的培养、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更加重要。
“以特布洛乡谷莫村为例,这几年谷莫村发展为什么快?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驻村工作队强有力的领导,可以帮助村里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可以联系外面的渠道购买土特产。”马茂林说。于是,凉山州驻谷莫村工作队一直着力培养当地的发展带头人。他们通过党员示范项目,把全村12名党员的先进性激发出来,通过建立青年先锋队,把68名年轻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目前,全村已有26名青年递交入党申请书,新发展2名党员,培养4名后备干部。谷莫村因此充满了活力,村里的各项工作有人组织、有人带头,大家齐心协力。“一个好班子,一个好产业,这个村子脱贫致富奔小康就有希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钟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