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创新创业大赛24万人“围观”
日前,一场创业大赛让创业职工成了“网红”:第四届潍坊市职工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网络直播观看人数达到24.31万人,往届优秀选手代表、工友创业园负责人代表、职工代表等近500人现场观摩比赛,社会反响和职工参与度大大提高。
-
25名名师做好“传帮带”准备
传帮带,一直是合肥全面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12月12日,合肥市人社局公布了第二批名师带高徒人选,尹亲林等25人入选。
日前,一场创业大赛让创业职工成了“网红”:第四届潍坊市职工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网络直播观看人数达到24.31万人,往届优秀选手代表、工友创业园负责人代表、职工代表等近500人现场观摩比赛,社会反响和职工参与度大大提高。
11月8日,101名创业选手分别历经海选、初赛、复赛、决赛4个比赛环节和创业特训营、游学考察、尽职调查3个特别环节,10名选手晋级总决赛。经过项目路演和巅峰对决等环节的激烈角逐,最终创业选手杜浩以“交运优选社群新零售电商项目”夺得本届大赛一等奖。
比赛为何得到全市广大创新创业者的积极响应?“这不仅是一个创业大赛,还为广大职工提供了更宽广的圆梦舞台。”潍坊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贾平介绍说,我们以全市职工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以职工创新创业就业实训中心、众创空间和工友创业联盟为平台,开展尽职调查、资智对接、教育培训、结对扶持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服务。
在“结对扶持”特别环节,来自往届大赛的8位优秀创业代表达成合作意向并现场签约;5位创业导师与本届大赛十强选手结对,并为选手赠送“创业锦囊”;中建筑港集团、高创资本、潍百集团、溪美电商等4家企业与4家初创型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并现场签约,实现“大手拉小手”的创业扶持。
今年,潍坊市总工会在连续举办三届大赛的基础上,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广播电视台等部门单位共同举办第四届全市职工创新创业大赛,从6月份启动至11月结束。大赛以“科技创新,睿智创业”为主题,以“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升创新创业水平、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搭建综合服务平台”为目标,分创新(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和创业两类项目进行比赛,其中创新项目分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三个类别组织评选,共有101项创新项目参与报名。
此次比赛既是一场职工创新创业的竞技比赛,也是培养提高职工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活动。4年来,共有517项创新项目,845项创业项目参与比赛。同时,依托大赛活动载体,将职工创新创业就业与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有机融合,组织调动创业者及有关社会资源扶持广大职工、困难职工参与创新、创业,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培育和释放职工创新发展潜力和自我造血能力,推动困难职工群体实现精准脱贫,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促进扶贫攻坚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此外,大赛优秀选手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为困难群体提供资金、物资等折合现金579.49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5292个,提供义工服务517人次,服务职工群众7.088万人次。
据贾平介绍,为让初创企业更快成长,潍坊市采取“五位一体”方式为初创企业提供持续的跟踪服务和助力支持。通过组织座谈、尽职调查,联合调研机构、投融资机构等对创业企业进行运营管理、发展痛点及服务需求的详细调研,问诊把脉;通过整合行业专家、社会资源,为创业企业提供咨询辅导、投融资等资智对接服务;通过组织创业者之间的业务结对,促进上下游创业企业间的交流合作;通过专家导师与创业企业的结对,一对一辅导创业企业;通过组织成长型企业与初创企业的结对,实现“大手拉小手”的扶持。今年以来,潍坊市总工会共走访调研企业63家,36家创业企业之间实现业务结对,组织18位导师与创业企业实现结对,10余家成长型企业与初创企业实现了“大手拉小手”的扶持,真正实现了将创业者“扶上马再送一程”。(大众日报记 者 宋学宝 张 鹏 通讯员 高秀清)
日前,一场创业大赛让创业职工成了“网红”:第四届潍坊市职工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网络直播观看人数达到24.31万人,往届优秀选手代表、工友创业园负责人代表、职工代表等近500人现场观摩比赛,社会反响和职工参与度大大提高。
传帮带,一直是合肥全面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12月12日,合肥市人社局公布了第二批名师带高徒人选,尹亲林等25人入选。
近日,教育部官网“建议提案办理”栏目发布了《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1681号(科学技术类108号)提案答复的函》,答复了《关于科技评价过程中改革“四唯”现象如何落地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中涉及教育部业务的部分内容,《提案》提出了关于取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避免各单位恶性竞争引进国字头“帽子”的建议。
12月7日至8日,2019-2020学年山东省民办高中办学与特色发展论坛在济南托马斯学校举行。国内知名专家,山东省各地市50所民办高中、部分公办高中学校校长等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作出重要贡献。
“我的老师与诺奖擦肩而过,但他淡泊名利,从未与我们谈起自己的经历,我是从文献里才知道老师的故事。”12月10日上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志鹏回忆导师赵忠尧遭遇重重阻挠甚至牢狱之灾,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需要的静电质子加速器零件带回祖国,主持建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