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新时代教材建设,发挥好教材育人作用
2020年9月9日,在第3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教师节重要寄语。教育部党组组织动员教育战线迅速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寄语精神热潮。
-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迈向新征程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建立的特色学位制度,致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
协同行业产业 精准融合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迈向新征程
中国教育报记者 高毅哲
访谈嘉宾
刘惠琴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党总支书记
王传毅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闫广芬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李 伟 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
张明广 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
段丽萍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
马永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
刘润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
刘凤良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宋 健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马胜利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办公室主任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建立的特色学位制度,致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有何意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下一步发展又该如何发力?本报记者就此专访数名专家。
2020年8月17日,浙江农林大学准备考研、考博的学生们正在抓紧时间认真复习。经过近30年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为广大考生提供了更多机遇。陈胜伟 摄
基本形成与学术学位并重的格局
自1991年工商管理硕士设立,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已近30年的历史。2019年招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474273人,占硕士招生总量58.46%;招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0386人,占博士招生总量9.88%。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记者: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哪些成绩?
刘惠琴:过去30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一是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截止到2019年,设置了47个专业学位类别,基本覆盖了我国的主要行业产业,累计授予硕士专业学位321.8万人、博士专业学位4.8万人;二是逐步形成了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形成了“学术导师+行业导师”的双导师制、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建设了一大批特色鲜明、实训有效的实践基地,部分专业学位类别实现了与职业资格的紧密衔接;三是形成了汇聚多元合力的治理体系,国家主导、行业支持、高校建设、社会参与,为未来专业学位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格局。
段丽萍: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提出设置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卫生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由此至今,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记者: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哪些挑战?
王传毅:相较于我国对关键领域技术应用与转化的迫切期待,相较于我国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还有一定距离。有数据显示: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有150万。到2050年,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未来五年,物联网人才需求量将达到1000万人以上。与物联网相关的嵌入式工程师人才需求同比增速超过46%。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截至2020年,我国GDP增速不低于6.5%。以此测算,2020年,中国人均GDP应当至少达到18062美元,2025年达到24746美元。而我国就业人口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比仅为0.8%,远低于经济总量相当的欧美国家,如希腊(3.69%),甚至低于墨西哥(1.57%)。若我国经济总量在2025年达到相应国家的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还存在显著需求,其中对专业学位的需求尤为旺盛。因此,培养出一大批符合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专业化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将成为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刘惠琴:站在历史交汇点上,专业学位的发展必须完成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服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使命,必须瞄准需要较高专业技术或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社会需求较大的领域,在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上全面优化。相较而言,一些问题仍有待解决:一是在培养理念上,未能完全打破学术学位的桎梏,一定程度还有同质化的现象;二是规模结构还不够优化,还难以完全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对各行各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强烈需求;三是培养质量还有待加强,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还有待完善,与职业的衔接还需更加紧密;四是制度建设还需加强,特别是充分发挥行业力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衔接的机制还有待加强。
张明广: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依托高校培养,无论是从培养理念、培养过程以及培养标准等来看,都难以摆脱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办学规律以及社会贡献难以得到全面彰显。新时期我国专业学位发展的方向何在?如何做到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统一?聚焦眼下问题,可以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术性的路径依赖间接带来了职业性的缺失。
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记者:《方案》为今后几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
刘惠琴:《方案》在充分吸收近30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聚焦关键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改革举措,大体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按需规划规模结构布局。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在硕士层次以增量调整的方式对学位点增设、招生计划增加提供支持,在博士层次加大专业学位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一批适应现代社会的专业学位类别,建立灵活规范的类别调整机制。
二是建立健全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包括:在导师队伍建设上,健全行业产业导师选聘制度,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在提高培养能力上,推进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开设实践课程,设立用人单位“定制化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等。
三是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衔接。积极完善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准入及水平认证的有效衔接机制,在课程免考、缩短职业资格考试实践年限、任职条件等方面加强对接,并推动专业学位与国际职业资格的衔接。
四是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机制。凸显实践创新,强化专业学位论文应用导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可以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艺术作品等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呈现。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强调产出应用创新性的成果。逐步完善专业学位论文评审和抽检办法、分类评价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评聘办法等。
五是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一方面,遵循“谁提出、谁负责”的原则,提出设置专业学位类别的行业产业部门应建立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动态监测机制,每年发布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报告,对需求萎缩、培养质量低下的专业学位类别,实行强制退出;另一方面,支持行业产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明显提高规模以上企业参与比例,鼓励行业产业通过设立冠名奖学金、研究生工作站、校企研发中心等措施,吸引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导师参与企业研发项目。
李伟:《方案》准确感知并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以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为导向,为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方案》全面分析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鲜明指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的性质特征,“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以产教融合培养为鲜明特征,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
记者:当前社会舆论对医学类人才的培养高度关注,《方案》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发展有哪些利好?
段丽萍:《方案》将为进一步完善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体系,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发挥巨大作用。针对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的完善,文件在以下几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优化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针对行业产业发展的快速响应能力和针对性,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要更加突出职业背景和专业人才指向。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类别高等学校自主设置试点,将大大推进医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是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呼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培养医学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领军人才。公共卫生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已经在教育部和国家卫健委的指导下筹备开展。《方案》无疑为今后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类别的设置提供了保障。
三是深化医教协同,健全与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目前,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以及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工作正在逐步推进。自2016年起在北京、上海同时启动的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的试点工作正在进行,努力探索着符合我国国情、可操作、可推广的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制度。
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医学人才的培养应服务国家战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通过不懈努力,到2025年,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将会更加优化、专业学位类别领域更加齐全、研究生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医教协同进一步深化,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将会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仁心仁术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深化与职业资格的衔接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兼具“学术性”“实践性”“职业导向性”,需要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产业发展的最前沿,产教融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显现出较强的必要性和适用性。
记者:在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紧密衔接上,如何解读《方案》的要求?
闫广芬:《方案》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学科专业体系中的地位需要进一步凸显,并且特别强调了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衔接需要深化。
实现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无论是基于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还是源于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自身诉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来看,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导致应用型人才出现两种基本发展趋势:一是社会分工导致的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分化,二是技术发展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进一步激增。实现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显然可以很好地应对这两种发展趋势。从源于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自身诉求来看,“职业性”无疑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而与职业资格的衔接可以突出专业学位的职业属性,同时也可以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市场准入,保障专业学位人才质量的可持续提高。
王传毅:目前我国针对行业需求设置了47个专业学位类别,共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9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基本覆盖了我国的主要行业产业。为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急需对类别调整建立起一套灵活规范的机制,使规模增量真正转化为支撑急需领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及时快速有效地对社会需求做出反应。
《方案》提出了若干优化布局的举措,体现出类别设置与调整更加凸显灵活规范、学位点设置更加凸显产教融合、招生计划制定更加强调倾斜支持等特点。如对于增设愿望强烈的类别,以“谁提出、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动态监测机制,对需求萎缩、培养质量低下的专业学位类别,实行强制退出;将产教融合、行业协同作为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设的优先条件,不把已获得博士学术学位授权点作为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设的前置条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学位,可将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调整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向专业学位倾斜,每年常规增量专门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博士专业学位发展。
记者:如何提高产业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马永红:《方案》提出,国家试点建设的产教融合型城市要积极支持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行业企业,按规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企业参与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取得明显成效的,按规定优先认证为产教融合型企业,享受“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等,以此提升产业、行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些表述体现了国家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视,反映了国家层面各机构协调合作,明确了国家相关政策的互补和协同,而所提出的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也将有力支持和提高培养单位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的可能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记者:如何将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成效纳入评估体系,发挥第三方组织作用?
刘润泽:良好的运行保障机制离不开完善的、适切的评价制度,同时要反映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目标导向。《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完善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制度,将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成效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并与专业学位点建设等支持政策相挂钩,充分反映了国家对于“产教融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鲜明特征和核心价值”的认同。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等第三方组织在专业学位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体现了产教融合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中的作用。
《方案》对产教融合育人的组织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均有不同程度的描述,致力建立较为健全的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为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行动指南。
建立与就业联动新机制
《方案》强调,要建立培养与就业联动新机制,实现精准融合培养,提供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记者:《方案》为什么提出要建立培养与就业联动新机制?
刘凤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产教融合培养的鲜明特征,具有职业性与学术性高度统一的特点。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必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这些本质要求,迫切需要建立培养与就业联动新机制。
目前,我国在很多领域都有尚待突破的关键技术,这些技术相当程度集中在科技应用和转化方面,需要大量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培养众多的符合行业产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必须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与就业联动新机制,密切与行业产业协同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为解决行业产业重大问题、“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
记者: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与就业联动新机制,有哪些措施?
宋健:职业背景、职业规范和职业能力标准在专业学位类别设立和学位授予上具有重要作用。在学位授予标准中,《方案》要求硕士专业学位应更加突出掌握相关行业产业或职业领域的扎实基础理论、系统专门知识,以及通过研究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要求博士专业学位应掌握相关行业产业或职业领域的扎实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地研究和系统解决实践中复杂问题的能力。
此外,《方案》还通过赋予行业产业类别申请权的方式,更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层次、结构对行业产业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可靠性,引导培养单位按照行业产业需要的人才类型进行培养,减少人才培养和需求方的信息错位,提高就业质量。
记者:在强化教育培养与就业联动新机制的动态反馈作用上,如何发挥行业产业优势?
马胜利:《方案》指出,我国已探索形成了国家主导、行业指导、社会参与、高校主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格局,但还存在人才需求与就业状况的动态反馈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行业产业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的吸纳方,从就业和职业胜任能力角度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最有发言权,最具权威性。要发挥行业产业在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动态监测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设面向培养单位和雇主的人才培养和就业调查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动态监测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每年发布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报告,完善培养与就业联动的动态反馈机制。
培养单位应建立培养与就业情况动态反馈报告结果和学位授权点管理、招生名额分配、导师岗位聘任等工作联动的新机制,对就业充分、就业质量高的类别,增加名额、资金等投入,正向激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需求不旺、质量下降的专业学位类别,减少名额或停止招生,限期整改;对需求萎缩、培养质量低下的授权点实行强制退出。
2020年9月9日,在第3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教师节重要寄语。教育部党组组织动员教育战线迅速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寄语精神热潮。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建立的特色学位制度,致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
近年来,高校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人才、文化等优势,深度参与其中,为摆脱贫困,贡献了有目共睹的力量和智慧。就高校职能而言。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文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近日正式出台,方案以破“五唯”为导向,以五类主体为抓手,提出了22项改革任务。
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仪式18日在浙江温州召开的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上举行,1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其中10名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
三区三州横跨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贫困人口较为集中,自然条件极端恶劣,是中国最大的深度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地和最难啃的“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