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的教学楼、宿舍楼,矗立在嘎什根乡学校的校园里,使得这所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更像了一些。但在校长王国庆看来,农村校骨子里与城市校还是要有所不同的。
“我们不能盲目地追随城市教育,即使在倡导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农村学校也应该有自己独有的气质!”站在教学楼东侧五楼会议室的窗前,王国庆说,“你看,学校周围都是稻田,无边无际。我们的学校就在稻田当中,我们的学生随时随地都在感受农耕文化,我想,这就是我提出‘耕读教育’的主要缘由。”
为何还在“耕”上下功夫
嘎什根乡学校始建于1958年,顾名思义,是一所典型的农村校。
它所在的嘎什根乡位于吉林、内蒙古、黑龙江三省(区)交界处,距吉林省镇赉县79公里。“嘎什根”是蒙古语,意为“只有一户人家”。清光绪年间,有一户人家来此开荒种地,逐渐形成屯落,“嘎什根”由此得名。
在来嘎什根乡之前,王国庆已在农村学校工作多年。1997年,中师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坦途镇双山村小学工作。后来,他又先后在两所农村薄弱校担任校长。在他的带领下,两所农村校都走出了困境,学生的成绩提高了,流失的学生少了,新入学的学生大幅增加,教师都有了精气神。
两年前,当王国庆出任嘎什根乡学校校长时,学校已经完成标准化建设。他心想,学校硬件建设已经在政府帮助下完善,而接下来的内涵式发展就得靠学校自己。
在乡下长大的王国庆对农村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一直梦想办一所具有农村气质的现代学校。因此,刚到嘎什根乡学校,他便开始悉心描绘“耕读教育”蓝图——“春见百花齐放,夏闻蛙蛐鸣叫,秋观鱼儿稻浪,冬赏千里冰霜,应时耕耘田园,四季沐浴书香”,而且马上付诸行动。
然而,刚提出“耕读教育”时,别说家长,教师都不能理解他:学生都是农家子弟,家长和学生求学的目的就是走出农村,为何还在“耕”上下功夫,岂不是耽误了学生的成绩?
王国庆说服了他们:“农村校园里应该有乡土生活的气息,而且北方一直有农耕文化,传统的农具已渐行渐远,如果农村学校的孩子都对此一无所知,那又如何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呢?”
花鸟虫鱼来伴读
以“耕读修身、润德启慧”为校训,王国庆深入推进校园“耕读文化”和课程改革。他身先士卒,全身心投入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
在他的带领下,爱好琴棋书画的副校长李治城为“耕读园”题诗作画;美术教师把学校收集来的200多个废旧汽车轮胎设计成各种形状、色彩各异的“花盆”“花篮”;班主任带着学生们动手种植花草,把“花盆”“花篮”安置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学生们争当“护花使者”。
教学楼东北角的“农具园”,有一处墙体上专门展示着各种农耕老物件,镐、钉耙、锄头等,应有尽有,围墙上绘着一幅幅反映四季劳动的农耕图:一位老汉正扶犁拓荒,一头黄牛正低首奋力拉犁,还有现代农机插秧和收割的景象。
校园西南侧的“百花园”里,每个班级都有一块长方形的菜畦。每个班级的学生都各尽所能,经营着“自留地”,每一名学生都在这里体验春种秋收的甘苦。
校园东南角有一处天然的芦苇荡,在保留原貌的情况下,学校在其旁边辟出一个小而美的荷塘,与芦苇荡相映成趣。孩子们观芦苇、赏荷花,看水鸟纷飞,听蛙声阵阵。到了冬天冰封的时候,这里又成了绝佳的冰雪活动基地。于是学校申请了冰雪项目特色校,将滑冰项目正式纳入校本课程。整个冬天,学校都有专业的教练指导,孩子们随时到这里滑冰,享受回归自然的快乐!
教育回归一派天然
走进嘎什根乡学校,没有高楼环围的逼仄,没有亭台假山的修饰,而是葡萄爬满架,蒲草挂长廊,一派天然景象。茅草屋风格的凉亭,名曰“勤耕尚读亭”,两边立柱上分别刻着“耕躬田园晓桑麻”“读写圣贤知春秋”,横批就是“勤耕尚读”。这个“农家院”还处处溢着书香气,成为校园里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在王国庆和学校师生的共同营造下,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三年时间,嘎什根乡学校的“耕读教育”实践便受到有关专家的关注和好评。在“第二届农村教育发展优秀案例推选活动”中,嘎什根乡学校荣获一等奖。更重要的是,“耕读教育”已经深入全校教师和家长的心中。2017年,嘎什根乡学校的中考成绩优秀率全县第一,学校武术队登上地区春晚的舞台,学校的“耕读园”引来教育同仁参观学习。
嘎什根乡学校的学生也更爱学校,更爱学习了。“时间过得真快,初中马上就要毕业了,我喜欢这个校园,喜欢在这里学习!”初三(1)班学生肖阳感慨。
“耕读教育”理念,已经渗透到镇赉县嘎什根乡学校的环境、课堂、课程、德育、制度中。在逐步打造学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同时,王国庆所倡导的“耕读教育”正潜移默化地浸润着学生的心灵。
镇赉县教育局局长毛贵臣对此评价道:“嘎什根乡学校的‘耕读教育’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又是对耕读精神和耕读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延展,既是对当地地域文化的挖掘提炼与提升,又是身处田园对教育即生活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