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力”的重要论述,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了明确要求,饱含着对新闻宣传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为新闻宣传工作者提高本领能力指明了努力方向,必将激励广大宣传思想工作干部积极作为、开拓进取,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开创新局面。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随着司法改革不断深入,各种制约法治进步的“藩篱”被破除,人民司法工作迈上了新台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程进入了新篇章,在这关键的时刻,法治新闻工作者需要发扬用心、用情、用功的优良传统,全方位增强“四力”,将其贯穿到新闻宣传报道的全过程、各环节,肩负起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这个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铁肩担道义,落笔惊风雨。当前,法治新闻宣传领域呈现出强劲的“消费升级”态势,质量不高、穿透力不强的法治新闻产品已经不再有市场,只有那些有内涵、有温度、高品质的新闻作品才会赢得公众认同。作为法治记者,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力”的要求,着眼于满足群众的多层次、多领域、个性化需求,从提高法治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入手,写出“吸睛”作品、推出“爆款”产品,达到讲好法治故事、传递法治好声音、唱响法治主旋律、汇聚法治正能量的目标。
强“脚力”
加强调研、呼应需求
要深入基层调研,呼吁人民群众所需所求。脚板子底下出新闻,脚力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要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法治记者要想写出好的新闻报道,就不能满足于伸手要材料,嚼别人剩下的甘蔗,而是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深入现场,到基层一线去,到新闻的源头去,走到群众中间去采集丰富的故事素材,这样才能写出接地气、有土味、带露珠、散发泥土芬芳的新闻报道,
要把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如果只在田间“蜻蜓点水”,最多只能算“到了基层”,不能说是“下了基层”。素材是否鲜活、细节是否生动,往往取决于脚力的到达程度。去年在全国法院开展的带着国徽去审判巡回审判网络直播活动,由法治记者带着镜头陪同法官深入偏远地区进行巡回审判,深入到泥泞的乡间小路、走到村民家里的热炕头,将巡回法庭搬到百姓家门口,现场化解群众的纠纷和心结,达到案结事了人和,让群众对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工作实践更加直观可感。这样的直播活动,就是增强新闻工作者“脚力”的生动实践,需要发扬这种深入基层的精神,写出更多鲜活的新闻作品。
强“眼力”
善于观察、客观辩证
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好新闻。眼力是发现判断的功夫,新闻报道的活力在于法治新闻工作者的发现力,要注重增强眼力,善于吃透“上情”和“下情”,既要善用“望远镜”,全面理解和贯彻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政策背景,又要善用“显微镜”,把握基层丰富多彩和富有生命力的法治实践。要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采撷独特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中发掘问题,进一步增强新闻敏感、洞察问题的本领,既见人之所见,又见人之所未见,以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闻精品。
要善于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要睁大双眼看现实,这样才能看得见、看得清、看得远,对于法治新闻报道更要做到客观地看、全面地看、辩证地看,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实的全貌,在加强舆论监督的同时,又要坚持正面宣传。比如,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纵深推进,有许多高官“落马”接受法律的审判,但在写新闻报道的时候,不能片面地把这种情况认为是当前腐败现象突出的表现,而应该从这是我们党坚持自我革新,清除“害群之马”,净化政治环境成果的角度进行宣传报道,客观公正看待和分析问题,正确引导舆论,为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强“脑力”
坚定信仰、掌握主导
要彰显新闻宣传工作的意识形态属性,掌握司法领域意识形态主导权。公开承认新闻舆论的意识形态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西方新闻观的一个根本区别。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作为法治记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增强理论水平和思维能力,保持政治定力和政治辨别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方位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
在司法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的背景下,司法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愈发激烈,“三权分立”“司法独立”“法官不党”等西方错误思潮还有市场空间,还有别有用心者将一些孤立事件和民生问题进行政治化炒作,使得部分群众对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产生质疑。法治新闻工作者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务必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在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上下功夫,牢牢掌握司法领域意识形态话语权,守好主流舆论思想宣传阵地。
强“笔力”
打破定势、改进文风
要打破思维定势。法治新闻要注重采用场景化、立体化的方式,通过小切口,大视角,设置悬念,勾起读者想读的欲望,由小及大,由点到面,发掘背后的大趋势大背景,脉络要清晰,让法治宣传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要仿若在耳畔的喃喃细语,让人听得进去、听得明白,拉近和受众的距离。比如,通过宣传报道“电梯劝烟猝死案”“私自上树摘杨梅坠亡案”等案件,破解了长期困扰群众的“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为不为”“管不管”等法律和道德风险,破除百姓对法院在处理案件时存在“谁能闹谁有理”“谁横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等“和稀泥”的印象,深受群众好评。要用老百姓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新闻报道更接地气、聚人气,更有情感、有温度。
坚持改进文风。法治新闻宣传不能总搞比惨的老一套,也不能搞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我们的宣传要有创新思维,可以表现干警的工作辛苦,但这不是政法部门区别于其他部门的唯一特点,我们的宣传要与时俱进,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司法体系为人民服务的具体生动实践。比如28天连续加班不洗头不换衣的默然姐姐的宣传报道就在社会上引发负面舆论,给正常的宣传工作造成影响。同时对于法治先进典型的培育宣传也不能存天理灭人欲,比如戴着尿不湿审案的法官等,这是宣传思维和宣传方式没有摆脱旧套路的表现,也不符合人们的常识认知,不符合新闻宣传规律,新时代的法治记者,要从有血有肉、可感可知的故事和细节入手,塑造真实感人的政法干警形象,塑造形象鲜活的干警、传递真挚温暖的情感。
讲好法治故事、传播法治好声音是法治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时代责任。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法治记者要积极改进作风文风,进一步提高宣传报道的本领,争做全媒型、专家型的新时代媒体人才。要主动靠前守好司法领域意识形态阵地,把增强“四力”作为重要方法,用真心、动真情、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以实际行动和优秀的新闻作品努力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精准服务“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作者单位: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