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全国首批群团改革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2015年,中央批复同意《上海市群团改革试点方案》后,上海市委立即于11月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改革工作。上海群团组织深刻的自我革新由此拉开序幕。
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地区,上海先后共有两批群团组织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深刻剖析“四化”问题,着力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改革不断深化,群团工作大胆改革、大胆突破,呈现一派新气象,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许多做法在全国得到复制推广。市工青妇、科协等群团组织的许多改革举措得到中央主管单位的充分肯定。
优化组织体系“小机关、强基层、全覆盖”
改革启动以来,群团组织立足新的职能定位,聚焦主业主责,通过机关设置扁平化减少中间层次,实现了机关设置从“与上对口”向“对下适应”转变。一改过去叠床架屋的局面,各项工作一竿子插到底,直接面对和服务所联系的群众。
全市群团组织针对各自联系群众的构成和分布变化状况,积极调整完善组织设置,进一步形成纵横交织的组织体系,力争消除组织覆盖的盲区和空白点。
工作队伍也同步进行了变革,各群团组织以“领导班子转兼挂、专职干部遴选制、基层队伍多元化”不断提升队伍的活力与战斗力,对原有机关专职干部实行“减上补下”并结合多种措施加强基层群团工作力量。
改革过程中,市总工会把精简机关内设机构,建设德才兼备、精干高效、活力充沛的工会干部队伍,作为推进上海工会改革试点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打破了工会组织惯有的“倒金字塔”结构,进行机关内设机构调整,将13个内设机构整合为9个。实行领导班子“专挂兼”,机关工作人员“2+1”,“减上补下”加强基层,一批挂、兼职干部充实机关,扩大一线职工在工会代表大会、委员会中的比例,着力打造一支来源广泛、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工会干部队伍。
无论职工在哪里,“娘家人”的关怀不能缺位。上海工会坚持把围绕职工建会、发展职工入会和依靠职工办会有机统一,持续推进非公企业工会、国有企业工会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改革,大力推进行业工会、基层职工服务站等建设,进一步扩大了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的有效覆盖面。目前,快递物流、网约送餐、家政服务、护工护理、商场服务、房产中介、货运司机、保安保洁等8大就业人群已试点建立行业工会。
创新工作机制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群众在哪里,群团组织的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群团改革以来,群众化、社会化、网络化成了群团工作运行机制的显著特点。
改革过程中,市编办汇通各群团组织,立足其基本定位、主要职能,适应新形势下各自联系服务群众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对工作职责进行了优化调整。各群团组织得以更加聚焦主业主责,更加聚焦主要工作对象和主要工作阵地。
与此同时,各种新机制新做法也逐渐推广开来,引得不少群众直呼群团组织变“潮”了。自下而上的工作任务、项目形成机制和工作评价机制得以建立;社会化路径进一步拓宽,网上群团成了群众指尖上的“家”;群团服务站里,工青妇力量资源统筹,服务能级与合力不断增强。
职工群众的需要就是工会组织的使命,两年多的改革历程中,上海工会坚持问需于职工,问计于职工,每年推出一批服务职工的实事项目,切实增强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12351”职工服务平台24小时“不打烊”……坚持做到一年365天,工会服务始终在职工身边。
“网上职工之家”同样如火如荼,市总工会和各级工会组织扎实推进工会网上资源平台、业务平台、服务平台及宣传平台建设,构建了网上工会平台体系、制度体系、服务体系,为打通工会联系服务职工的神经末梢和最后一公里作出了积极探索。
各级工会组织在改革中坚持目光向下,资源下沉,实施精准服务、精准帮困和“零门槛”法律援助。根据职工“生物钟”主动改进服务方式,延长服务时间,深受职工欢迎。截至2017年,工会会员服务卡及职工疗休养、健康体检等15个实事项目全面实施。市总工会积极推进的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入选市政府年度实施项目,促进城市更有温度,更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