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国家粮食安全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强调,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2020年9月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稳步提升粮食产能,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粮食安全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极端重要性,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山东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必须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努力做到数量充足、质地优良、经营有序、保障有力,以维护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坚定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是抓好粮食生产的根本方针和重要遵循。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这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最重要的手段。2019年山东粮食总产1071亿斤,连续6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2020年夏粮总产513.8亿斤、单产435.2公斤/亩,双创历史新高;生猪生产加快恢复,今年年底将恢复到常年水平的85%以上;实施“海上粮仓”战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44处,占全国的40%;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我们将积极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亿亩以上、粮食产能稳定在千亿斤以上,为全面落实“六稳”“六保”提供坚强保障。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发展,这是推进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的有效途径。山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和“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山东粮食深加工生产规模、经济总量占全国30%以上,农产品出口额连续21年领跑全国。我们将着眼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计划,持续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形成省市县三级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储备规模超额完成国家下达储备计划,统算辖区内各类粮食库存,可满足全省城乡居民一年口粮消费。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储备粮区域布局、品种结构,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同时,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必须时刻绷紧粮食节约这根弦,探索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牢牢守住耕地这个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山东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6%,淡水资源约占全国的1%,必须始终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在耕地数量上,严守1.12亿亩耕地红线,严格保护958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严格落实农村耕地“八不准”“一不得”要求,扎实推进耕地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完善遏制耕地“非农化”长效机制。在耕地质量上,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建成高标准农田5548.5万亩的基础上,高质量完成2020年54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争取到2022年建成6500万亩。深入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改善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推进田土水林路电技管全面配套。在耕地生态上,坚决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绿色生物防控等节本增效技术,实现农药用量、化肥用量和农业用水总量三个“稳步下降”,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给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山东“给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人多地少和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山东省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科技兴农作为一项基本政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形成高产、低耗、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紧紧围绕“增产、提质、高效、绿色”科研方向,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农业科技展翅十大行动,在小麦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等重大疫病防控、节水节肥节药、大型智能高效农机等方面加大攻关力度。2019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6%。紧紧围绕建设现代种业强省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的重要指示,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农业良种工程,在保护好“老种子”等优良种质资源基础上,加大突破性优良新品种自主研发力度。2020年,“山农糯麦1号”亩产694.96公斤,创全国特色营养小麦单产最高纪录;“济麦44”高产攻关田亩产766.62公斤,创全国超强筋小麦单产纪录;“山农28号”亩产856.9公斤,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紧紧围绕“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加快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稳步提升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2019年,全省农机总动力1.07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7.9%,力争到2025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供了重要遵循。着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在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目前,全省家庭农场达到8.1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22万家。着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土地流转、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形式,稳妥有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截至2019年底,全省土地流转面积3890.4万亩,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1.5亿亩次,经营规模化率达到60%。我们将继续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社会化服务,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着力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把党支部的政治功能、组织力和服务功能深度融合起来,加快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目前,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2.1万家,力争到2022年底,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村达到总数的40%以上,为发展集体经济、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有利条件。
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这方面,既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要加强政府支持保护。我们按照这一重要指示要求,用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调动主产区党委政府抓粮和农民群众种粮“两个积极性”,努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同步发展。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将粮食安全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将粮食生产稳定度指标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体系,将国家下达的125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任务细化分解到市,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确保农产品保供稳价。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我们坚持市场配置粮食资源,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让优质粮食产得出、卖得好、收益高。以小麦种植面积为依据,2020年向农民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77.54亿元,切实减少种粮成本、提高种粮收益,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丰产又增收的实惠。调动主产区抓粮积极性。山东共有16个市,其中9个市粮食产量在50亿斤以上,产量占到全省粮食总产的八成左右。我们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用好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制度,提高粮食在确定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中的权重,努力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2020年共统筹整合涉农资金460亿元,有99个县进入国家级产粮大县奖励范围。黄河流经山东9个市25个县(市、区),境内河道全长628公里,全省产量10亿斤以上的粮食生产大县,有80%分布在黄河沿线。我们将实施好引黄灌区农业节水、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等重大工程,加快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山东省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