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正确全面认识新发展格局,是理解“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所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这意味着,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内需扩大和国内大循环畅通既是经济发展政策的出发点,也是目的;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绝非应对特定冲击下的短期选择,而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变革的内在要求;能否畅通国内大循环,也是影响到能否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能否相互促进的关键所在。
一
强调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逐步融入并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带来的机遇,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对提升我国生产能力、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国际大循环所蕴含的外部需求,有效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日益低迷,增速放缓,国际大循环的动能减弱,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峰值的大约10%下降到2019年的1%左右,外贸依存度从2006年的64.5%下降到2019年的35.7%,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8.6%下降到2018年的0.85%。与此同时,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达89%,其中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从2010年的37.3%上升到2019年的57.8%,经济增长以国内需求为主导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
在内需作用逐步凸显的时候,之所以反复强调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因为当前的内需为主体不仅在规模上有待进一步扩大,而且在结构上也有待进一步优化,质量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在从外需拉动为主到内需拉动为主的转型过程中,内需拉动主要来自投资驱动,居民消费贡献虽然有所增长,但速度在放缓。数据表明,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已从2010年的18%左右下滑到2019年的8%左右,与此同时,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较快,且家庭债务对消费已形成了挤出效应。因此,这种内需拉动亟须在质量、结构和可持续性方面实现进一步的改进。
深圳比亚迪总部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新华社发
消费者在海口免税店购物。新华社发
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街道。新华社发
在优化内需结构的过程中,房地产要坚定不移贯彻“房住不炒”原则,在保障刚需的同时,避免过高的住房支出对居民消费造成挤压,严控系统性金融风险。基础设施投资仍具有广阔空间,如新基建、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等,但政府投资更应侧重于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领域,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带动效应,激励市场主体的自发性投资。政府部门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也应着力于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带动居民消费。尤其要加强对两类需求的提高与改善:一是通过深化分工水平,强化产业协同,提升生产性需求,其意义不仅在于提供增长动力,更在于提高我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价值链向高端攀升、提升劳动生产率;二是通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包括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其意义也不仅在于提供增长动力源,更在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