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专家
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在视察鞍钢时为全体职工题词:“为建设中国第一个强大的钢铁基地,为准备帮助中国的第二个、第三个钢铁基地的建立而努力”。在冶金建设刚刚起步、人才奇缺的年代,童选卿这样参加过鞍钢三大工程建设的人才,犹如种子般珍贵。当时的鞍钢就像一束成熟的蒲公英,而童选卿和其他技术骨干们则像蒲公英的种子,撒向祖国需要之地,这是新中国钢铁事业腾飞的前夜。
1957年,童选卿离开了战斗了五年的鞍钢,被调往一冶电装黄石工程处任副主任,参与武钢建设,直接与东德的马达专家对接。当时一台来自东德的大电机由于缺乏专用的加热装置无法安装,东德专家建议就地建设一座加热炉,但这不仅提高了安装成本而且耽误工期。童选卿就琢磨以包装电机的木箱为燃料,特制一个燃烧空间,直接对连接轴进行加热,从而达到局部热胀冷缩的效果,同时采用自制的测量工具来监测连接轴热膨胀尺寸,成功完成了这台大型电机的安装,赢得了东德专家的高度赞誉。
上世纪 60 年代,国际形势极其复杂。党中央为改变我国钢铁工业布局、开发攀西资源、建设大三线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建设攀钢。1965年,童选卿被组织调往十九冶电装公司,支援攀钢建设。在一次粗轧厂轧机大电机的安装(调试)过程中,由于设备陈旧,直流电机在运转过程中存在发热现象,童选卿在设备边守了一天一夜,反复观察、琢磨,终于发现是电机转子主轴受力不均所致,从而成功排除了故障。
1979年,童选卿跟随十九冶电装公司来到上海,开始参与宝钢建设。在宝钢水库建设期间,水库主泵电机需要站立式安装在水中,这是一个全新挑战。由于受水流影响电机一直晃动无法定位,安装人员无计可施,只得向上级领导求助,希望请调葛洲坝水电站的马达专家支援。宝钢建设指挥部的领导推荐了童选卿。童选卿来到现场后,观察了半天,然后下令停工三天。
面对已经被工期压力急得红了脖子的施工队长,“蛮干没有用”童选卿说到,“如果不停工三天找出问题所在,就是再耗上三个月马达也装不好”。童选卿给电机装上两个水平仪,观察电机的晃动情况,发现电机晃动与涨潮时间有密切关系。他随即展开更加细致的观测,通过连续三天的记录之后发现每天九点是水流最平稳的时候,此时马达可以实现准确定位。这个发现最终实现主泵电机的成功安装,让宝冶首次完成竖式电机的安装。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童选卿亲自安装和指导安装的马达数以千计。他不断培养起来的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加之特有的专注、执着和勤奋的性格特质,让他成长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工程师,最终成为宝冶首屈一指的“马达专家”。1986年,在他的工程师评审意见中,评委会写到:“多年参加大马达安装工程,技术水平高,是大马达安装的专家,同意破格聘任工程师。”即使走上领导岗位后,“马达安装”依然是他独有的岗位职责书。
童选卿与外方专家一起在现场进行方案研究时的场景
红旗设备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宝钢建设进入大干,确保85.9投产成为全体宝冶人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宝钢一号高炉48000kW大型同步电机的安装,成为最为关键的一步。这个当时全中国最大、最先进的设备,定子重量就达100吨。如何将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安全地、准确地安装就位?日本专家建议必须拆掉房子,拆房子肯定要耽误工期,时任现场指挥的童选卿坚决不同意。他和同事们日夜研究施工方案,反复计算试验论证,用一套独有的吊运方案,将定子准确、安全地落到指定位置。原本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只花了半天时间就将电机顺利安装到位。在转子的安装中,童选卿摒弃了日本专家提供的安装方式。数个不眠之夜,数次反复计算试验,最终采取了一个日本专家也没有使用过的方式进行安装,确保了质量万无一失。
人的头发丝直径大概是0.06mm,电机与机械设备连接的同芯度、平行度以及轴瓦顶间隙侧间隙的精度要求0.03mm。能不能把精度调整到0.01mm?日本专家认为不必像在日本一样精度调整到0.01mm,对于宝钢0.03mm的精度已经足够。童选卿又不服气了,你能我也能,为什么日本能做的事情到我们做不到?从1道到3道,这种精细的调整在这个硕大的电机面前尤为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次的调整,一次次的比对,他的经验、耐心、专注与执著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最终的精度定格在0.01mm,日本专家再也不敢用双重标准、戴着有色眼镜评判中国人了。
一号高炉鼓风机安装以高品质、高效率、高标准的结果顺利完成,于1984年4月6日并网投入一次成功。由于在施工质量上的优异表现,宝钢特别命名这台电机为“红旗设备”。它运行至今,已经成为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化身,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宝冶人。
童选卿讲述当年的工作
老骥伏枥
1990年,童选卿正式退休。但由于他在马达安装方面的高水平和丰富经验,被宝冶电装公司反聘五年,期间两赴攀钢,指导解决马达运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至1995年正式退出工作。如今四世同堂,颐养天年。
童选卿现居上海宝山,虽然已经九十岁高龄,但身体健康,十分精神。他视力很好,说话声音洪亮,只是右耳已经几乎失聪。工作时童选卿仅凭一只右耳就可以找出电机运行中出现的细微瑕疵,他曾经只凭听觉就发现电机中掉落的油漆碎片,比专业仪器还要准确。但由于长年身处电机发出的巨大噪音之中,还要侧耳静听声音传递出的信号,童选卿的右耳听觉神经受到严重损伤,以至于现在完全失去听觉。失聪的右耳像一枚勋章,记载了童选卿为新中国钢铁事业所奋斗的“马达”人生。他的身上,浓缩了新中国的钢铁发展历史,浓缩了千万宝冶人为国奋斗的影照。这已经浓缩成宝冶人新时代不忘初心的精神力量。(程江涛 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