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当最后一个群众游行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丁刚毅悬了一年的心,终于落了地。
坐在广场东侧观礼台指挥部,53岁的丁刚毅无暇观看庆典,他紧盯着电脑,上面同步上演着由他带领团队“编排”的三维数字版“群众游行”。现场方阵行进速度,和虚拟仿真版本一致与否,是他要向一线指挥实时反馈的。
自去年11月起,历时近一年,丁刚毅带领120人的团队研发出一套仿真系统,以秒级和厘米级的精度,对群众游行、联欢晚会等活动进行了全要素、全方位、全流程的三维还原,该系统在策划、训练及现场指挥方面都给予了数据支持。
“这套仿真系统好比游行队伍、联欢活动的‘指挥棒’,它能把游行、晚会涉及的要素,如广场建筑、人员服装,甚至广场上的鸽子,模拟出来。有了这个系统,现场指挥人员就能掌握某方阵该何时通过、行进速度如何调配、演员怎么走位等等。”丁刚毅说。
因为联欢活动总导演张艺谋的点名表扬,这支身居幕后的团队,最近走到了台前。10月7日,科技日报记者在北京理工大学采访了丁刚毅。
“其实,我们做的只是辅助,庆典幕后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能参与此次活动,我们深感荣幸。”丁刚毅说。
“老仿真”不敢有丝毫放松
采访当日,正值国庆长假最后一天,丁刚毅如常早8点到校,指导学生对仿真系统进行复盘。“庆典结束后,我们没有时间休假,国庆指挥中心马上要组织总结,结合10月1日的现场情况,我必须对仿真系统再进行一次修正。”全年几乎无休,对他来说,已是寻常。
这次修正,是仿真系统的第28次大调,国庆前夕,丁刚毅团队共计完成了27个修订版本,制作了各类模型10万余件。
丁刚毅介绍道,这些模型包括游行人员、彩车、观礼群众等,除城楼、金水桥、华表等元素是原先储备的,其他诸如临时观礼台、音乐、解说词等元素,是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慢慢累积出来的。
原有储备源自10年前。这已不是丁刚毅首次率队参与国庆庆典,这套仿真技术在北京奥运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群众游行等大型活动,都曾派上用场。而他自1993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也已研究了20余年仿真,2007年开始将应用研究领域从军事转向表演。
但已有的积累,并未让这位“老国庆”“老仿真”松口气。“10年过去了,技术迭代了,需要也更多了,我们不敢有丝毫松懈,得让大家切实感到仿真技术的效用,而不是看上去很‘高科技’。”丁刚毅说。
其中一个技术亮点,就是对游行人员的动作进行厘米级仿真。“游行群众,有的是整齐地走着,有的是跑着、跳着,有的甚至在骑车,他们的行进速度不一样,这会影响方阵通过广场的时间以及方阵的排布。”丁刚毅说,为把这种差异体现出来,团队根据不同的动作幅度,设计了4种自由度,每种自由度对行进状态、人员间隔都进行了细致的设定。
“像这种技术亮点,在这套仿真系统中还有很多。其实,大部分的技术迭代工作,都不是别人要求的,而是他自己的要求。”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仿真团队核心成员李鹏说。
常惹团队成员“众怒”
在技术问题上,很多时候,团队成员都觉得“可以了,没必要再抠了”,但丁刚毅不管,为此李鹏没少跟他吵。
二人吵得最凶的一次,是关于游行人员的手部动作。当时任务进度很紧,上级等着审核最新修订版本,而且团队中多人已连轴转了数日,大家都想赶快提交。“但丁老师偏揪着人员挥手幅度不放,他觉得挥手幅度大了,也会影响行进速度,延长整个游行完成时间。为此,他要求技术人员重新设计算法,但其实后期验收时,基本没人会注意这一点。”李鹏回忆道。
“做这些不为别的,就为自己心里踏实。”丁刚毅说,“不这么干真不成,承担这项任务,责任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采访中,“任务重大”是他反复说的话。
这种“惹众怒”的事,丁刚毅还干了很多:解说词就错了一个字,他让助手重新纠音、录制;明明设计100个动作就可以,他却让大家做出300多个备选……
但团队上下,没人真生过这位“倔老师”的气。“团队里,丁老师年龄最大,但他付出最多。参加联合演练,一般夜里两三点出发,他常早早准备就绪。”李鹏说,这一年里,丁刚毅保持着“早8晚12”的作息,每天实验室的灯基本都是他关的。
被子、冰箱、牙刷……除办公用品外,丁刚毅的办公室多了几分家的味道。虽然他的家就在校内,但最忙的那两个月他就住在办公室,有时一干就是通宵。
“接下来,团队要参与明年央视春晚的制作,未来希望仿真技术能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丁刚毅说。(本报记者 许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