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电影人的“四世同堂”
“我83岁了,还想再努力努力,拍两部人物片,巴金、夏衍。黑泽明85岁还拍呢。”中国影协顾问丁荫楠说。
-
杨立新:演好胡同戏功夫在“诗”外
对年轻人,杨立新建议他们要多下点“笨功夫”,还要知道下在哪里,“功夫在诗外,人物的后景越多,戏才越好看。”
28岁成为高级技师,33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待遇,37岁成为集团首席专家……从一名钳工成长为集制作、设计、建模、组装等各项技能为一体的全能型技术人才,郑志明从未停止对技术的追求。
日积月累提升技能
1997年,郑志明进入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从钳工学徒干起。
郑志明几乎每天都是最早到车间、最后一个下班。在日复一日的磨砺中,他的技能变得炉火纯青,成为集车、刨、焊、铣工等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专家,并练了一手绝活——手工锉削平面,可将零件尺寸控制在0.005毫米以内;手工划线钻孔,位置误差能控制在0.04毫米以内,这是国内同工种的最高水平。
2005年,作为钳工的郑志明,成为企业的高级技师。此后,他并没有停下步伐,挤出时间自学了UG三维建模,业余时间还找人请教电机转数、扭矩、机械动力等方面的知识。
就这样,郑志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接触的工种已不局限于钳工,成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大能人。2014年,他成了集团的首席专家。同年,以郑志明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
如今,郑志明所在的广西汽车集团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制造工程部工装车间,主要负责制造生产汽车零部件的设备,他也成了一名机器人装备设计制造者。
不惧挑战自主研发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零部件生产设备也不断升级,工厂每次研发设计新设备都能看到郑志明的身影。
2017年,公司底盘工厂需要制造一条后桥壳自动化焊接生产线。该生产线由气密性检测、液压调直、机加工、机器人工作站、环焊专机等多种复杂设备组成,要求自动化程度达到80%以上。
郑志明与团队经过多次评审、优化、讨论、验证,最终拿出自动化生产线的整体数模和方案,顺利完成任务。该项目实施后,基本实现全线自动化生产后桥总成,投产后整线每年可以节约人工成本30万元,而且产量保持不变。目前,该生产线是国内唯一一条国内自主研发的微车自动化后桥壳焊接生产线,填补了国内自动化后桥壳焊接生产线空白。
最近,郑志明又开始了一项有挑战性的工作,要在短时间内将工况复杂的旧设备翻新,改造成为制造新能源汽车的生产线。面对新的挑战,他越战越勇。
无私奉献甘居幕后
今年2月14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郑志明接到上汽通用五菱求援:口罩生产线缺出料组件,无法正常运转。
郑志明二话不说,立即安排10多名职工紧急生产出料组件。因疫情原因,刚开始生产就遇到了采购不到铝合金材料的难题。郑志明一家家打电话,一家家登门,恳请供应商支援,最终解决了铝合金材料供应难题。
此后,郑志明每天早早来到车间,带领团队没日没夜地奋战,一共完成了14套共7条口罩生产线的出料组件。车、铣、钳、焊,郑志明什么活都干,每天加班加点。一天十几个小时干下来,他累得直不起腰。
经过他和工友们的共同努力,顺利保障上汽通用五菱公司以最快速度生产出第一批口罩,并以76小时的纪录生产出口罩机,大大提高了口罩的生产效率。
独木不成林,一花不是春。郑志明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从一名普通钳工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在用心工作的同时,他还带了很多徒弟,毫无保留地把技艺传授给年轻人。
“如果能带出优秀的徒弟,说明师父也很优秀。”郑志明希望通过传帮带,为广西汽车制造业乃至为“中国智造”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我83岁了,还想再努力努力,拍两部人物片,巴金、夏衍。黑泽明85岁还拍呢。”中国影协顾问丁荫楠说。
对年轻人,杨立新建议他们要多下点“笨功夫”,还要知道下在哪里,“功夫在诗外,人物的后景越多,戏才越好看。”
循着山脚水泥路,绕过一弯不大的水塘,再翻过几个缓坡,极目之处尽是果树,在南方阴冷的初冬,绿意不减。果农在埋头忙碌着,有的在套果袋,有的在挖地里的芍药根。
他们一个叫韩东成,一个叫范超。2015年,一同步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一个学光学,一个学等离子体物理。在学期间,创业、创新的梦想,开始在两人心中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