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从农民工到“发明家”的华丽转身
一次突发的工友受伤事件,让游弋有了搞发明创新的念头。2005年5月一次设备检修中,一起现场作业的一名电工被切割密封圈的电工刀割破手,当场鲜血淋漓。
在为工友揪心之余,游弋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设计一种既速度快又安全的电工刀,确保工友不再受伤?
虽然不被看好甚至被个别工友嘲笑,但有些倔强的游弋还是决定试一试:不懂理论,他就缠着技术员要答案、作分析;不懂设计,他就找人帮忙画图纸、改设计;没有专业设备,他就跑到市场上淘回一些旧配件、电钻、锉具,热心机修的工友还为他提供了打磨机、卡尺等工具。
设计、加工、改进……经过上百次的推敲试验,“电缆密封圈制作专用工具”制作完成。
当这一工具在检修工作中大放异彩时,工友的称赞,让游弋第一次感受到了发明的乐趣。随后,游弋又成功研制出与之相配合的“电工快速定位剥线钳”。
“使用这两项专用工具,可以将剥线、挖密封圈的操作时间由以前20分钟缩短至6分钟。”谈起这两项发明,车集煤矿的负责人至今回忆起来仍然一脸兴奋:在当年的河南省煤炭系统电钳工技术比武中,正是这两项专用工具为永煤集团参赛选手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时间,从而让企业一举包揽前四名。
感受到创新乐趣的游弋从此与技术创新结下了不解之缘。难题攻克的多了,创新就更有了底气。他先后研制改造盘形闸开关、井下中央变电所馈电开关,发明电动扎网钩、大头网线钳等多个项目,投入使用后不仅为矿井节约大量资金投入,同时又为生产赢得宝贵的时间。
2009年10月,在河南煤化永煤集团车集煤矿,以游弋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这也一下子让游弋成了百里矿区的“明星”,这让游弋感到受宠若惊:“矿上还把我的发明专利放在学习室里供兄弟单位参观学习,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从2006年至今的8年间,他不仅先后获得12项专利授权,还被评为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全国首批煤炭系统“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首届“百名优秀青年矿工”、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并经常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论文。
“树立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
拥有支持团队、技术顾问及核心成员38人,创新爱好者近200人,完成各类创新成果600多项,获得专利授权27项,发表省部级论文16篇,培养3名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名全省“技术创新能手”,成为“河南省职工学习工作室示范点”、全国首批“煤炭行业技能大师”领衔工作室——这是以游弋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立5年多来交出的成绩单。
谈起游弋创新工作室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工会副主席潘明祥介绍说,最大变化就是劳模不再是一个称号,而是通过一整套完善的工作机制予以标准化建制,同时又有人、财、物的保障支撑,在充分发挥劳模个体优势的同时,突破了单兵作战的局限,实现师资整合、资源共享,从“点亮一点”到“照亮一片”。
“工作室与专业培训学校不同,采用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侧重技能培训。”游弋说,最初的工作室只有两台供研究用的开关和若干工具,现在,面积扩大至400平方米,荣誉室、创作室、学习室和办公室一应俱全,拥有7套教学设备,并包含电钳工、电焊工、斜坡运输工3个实操基地。
在游弋工作室,有一种名为“1+1”的创新互助机制,前一个“1”指一个有创新想法的工人,后一个“1”指工作室与之对应成立的专业帮扶小组。这一机制,让所有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创新想法的职工,得到了充足的技术支持指导。
2011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的魏垂胜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在游弋创新工作室的支持下,他毕业不到两年时间里,就获得了8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并获得了2013年河南省煤炭系统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