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毫厘之间方显英雄本色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十四厂钳工方文墨
方文墨(右)向徒弟传授技艺
方文墨,本报的老朋友,对他取得的每个成绩,本报都进行了及时报道。每次看到方文墨,都能看到他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他始终挂在脸上憨厚的笑容,还有,他身上一直闪耀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五一”前,我们再次走进沈飞,走近方文墨,也再次被这种精神所感动。
方文墨的时间安排亦如“文墨精度”般精准,4月25日晚间,从深圳参加完“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的他飞回沈阳,26日7点30分,他就出现在班组,安排工作,询问班里的生产进度,顺便还“敲打敲打”几个徒弟。9点30分,接受记者采访。11点20分,匆忙吃口午饭,赶往劳模表彰会报到地点。
忙碌中的方文墨一脸疲惫,但一直面带微笑。记者发现,方文墨瘦了。“减了点儿。”他笑着说。
“这小子一个月减了40斤。他的这股劲头儿一般人真是比不了,有这股劲儿,干啥都能成。”方文墨的师傅付红安说。
师傅眼中的“痴人”
付红安是沈飞的老劳模,提起方文墨的拜师经历,付红安记忆犹新。“2003年10月份,我第一次见到文墨。当时是厂长带他来找我的,说他成绩是技校第一,希望我带带他。”付红安清楚地记得,第一眼看到方文墨,觉得小伙子还可以,但他也想考验他一下。他当即给方文墨定下3条铁律:不许玩电脑(游戏);不许偷懒;不许半途而废。付红安告诫方文墨,忘掉技校第一,一切从零开始。
方文墨最初上机台的一段时间,付红安什么也没教,只是扔给方文墨一把锉刀,让方文墨反复练习。那些日子,方文墨就和锉刀打起了交道,但无论他干得怎么好,师傅还是一声不吱地又扔来一把让他接着练。“我寻思这小子挺不了几天,没想到,他啥也不说,让干啥就干啥,我一看,行啊,这股劲头儿可以。”付红安说。
“我干了几十年,像文墨这样的,头一次遇到。”付红安感慨。其实,方文墨生于技工世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都是沈飞职工,也都是一线技术工人。因此,方文墨自小就迷上了机械、工具这些硬邦邦的家伙。“我从小就把机器当成玩具,3岁就能看明白什么机器是做什么用的。”方文墨得意地说。
小时候,父母工作太忙,没时间带他,妈妈就把他带到办公室,一待就是一天。方文墨就把满是仪器、设备工具的办公室当成了儿童乐园,把机器当成了玩具,一个人玩玩这,弄弄那,不亦乐乎。
除了这种与生俱来的喜爱,更打动付红安的就是方文墨对机器的痴迷,于是把毕生所学都教给了他。“想不教都不行,当时他的劲头我看了都感动得直掉眼泪。”付红安回忆,为了苦练技术,方文墨在机台前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一包方便面顶一天,都练吐了。一般人谁能做到?”付红安还透露了个小秘密,一次竞赛中,方文墨失利未能取得名次,他在当天夜里做梦时哭醒,起身就到阳台上开始“练功”。正常情况下,钳工一年会换10多把锉刀,方文墨一年换了200多把,有几次居然生生把锉刀给练断了。
为了加工得更加精确,他经常自费购买各种工具。几年下来,他花费了4万多元,购买了上百件工具,一件德国“量块”,就花掉5000多元。他还自己加工了100多件工具。
“就这小子这股神经质似的痴迷劲儿,他要练不出来,谁能练出来?”付红安说。
正是因为这种对机器的痴迷劲儿,让方文墨加工的零件公差达到0.003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25,这是数控机床都很难达到的精度。中航工业将这一精度称为“文墨精度”。而他,则在26岁便成为全国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之一,正常情况下晋升到这个级别至少需要工作24年。
2010年,他一路过关斩将,获得第六届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机修钳工组冠军。
阅兵装备铸造者:千锤百炼磨国之重器(图) | 2015-11-11 |
80后技工方文墨:手工精度赛过数控机床 | 2015-11-11 |
大国工匠 匠心筑梦 | 2015-11-11 |
打造大国工匠品牌 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 | 2015-11-11 |
方文墨:精于毫厘 志在千里 | 2015-11-11 |
33 | 2015-11-11 |
“五一”双料荣誉获得者方文墨载誉回沈 | 2015-11-11 |
“五一”双料荣誉获得者方文墨载誉回沈 | 2015-11-11 |
方文墨:手工精度赛过数控机床(图) | 2015-11-11 |
方文墨班:年轻蓝领团队托起“蓝天梦” | 2015-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