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讯(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刘友婷 通讯员吴清慧)“干工程要想闯出一片天地,只能走出去,到工地锻炼。”13年前,来自中建三局二公司的建设者瞿超抱着这份理想离开家乡湖北监利,投入了一线建设。
瞿超走南闯北,将“精益求精”作为成长标尺,一路丈量建设梦想,从安徽至北京、天津、河北、武汉,再辗转深圳,在争先之路上,从未止步,他是深圳市优秀项目经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至少做到101分
2013年,已漂泊7年的瞿超被召回武汉总部,在同事们看来,这次难以逢遇的机会将为他的“马拉松长跑”落下帷幕。不料两年后,在深圳地区亟需人才之际,瞿超却主动响应调派安排,毅然离开了故土。
问及原因,瞿超谈道:“在家乡稳定工作,是大多数流动在外的建设者渴求的。可单向的内业管理始终是纸上谈兵,若要拥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就要转变角色定位,回归基层真枪实弹地拼一拼。”
年轻是资本,也是成本。
深圳南开大厦是瞿超主持建设的第一项工程,当时业主作出硬性要求,须指派资历达15年的宿将前来担任项目经理,年仅29岁的他首次出师便引来一片唏嘘,只允许被试用。
“质疑大如山,原来100分的满分线,现在至少要做到101分,压力非常大,必须以行动制胜。”为了让对方改观,瞿超立即前往正处于开发阶段的赤湾港开展项目前期策划工作。
初到现场,只身一人的瞿超便受困于偏僻的地理位置为人员组织、材料调动、交通运输带来的诸多难题。为使施工总平面布置的场地规划、水电系统布置及现场管理等工作同步化、扁平化衔接,他咬紧牙关,独身兼谋全局,将精细化管理形成闭环链条,对人员、设备、材料、技术、工艺、组织全面统筹,为项目全周期施工打下了坚实基础,并在甲乙双方总经理见面会上获得了业主高层领导的充分认可。
永不止步
“盖好房子,靠拼,靠精,也靠创新。”在工程建设中,瞿超不止于精细化管理。为使质量、效率能够深度融合,瞿超带着项目团队不断尝试打破传统建设模式,去探索新技术和新工艺。
“我们引进的Fuzor软件辅助BIM施工,使模型参数更加准确;设计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可周转装配式钢板路》,使钢板路施工大幅增强了抗损耗性能;策划的《提高室外楼梯混凝土施工质量》,使混凝土结构质量合格率提升至94.3%,被评为‘全国工程建设质量小组活动优秀成果’……同时,我们还通过搭载信息化安全系统、智能化环保系统推动着绿色施工。”瞿超介绍。
建设期间,项目接连斩获了6项国家及省市级荣誉,并实现主体结构提前53天封顶,在丰硕的履约成果面前,业主更加肯定了这位“新人”。
不设退路的攻坚战
用“人不可貌相”形容瞿超恰如其分。一副“书生”模样的他,工作态度却相当刚强,即便到了“逆水行舟”的境遇,他都不曾为自己设下退路。
在深圳南开大厦的建设后期,瞿超突然收到通知,业主因内部业态布局的临时调整,要求项目在竣工验收时间不变的条件下,3个月内完成8个楼层约1.5万平方米的精装修拆改工程。
当时有同事驳斥:“这不合理,这么巨大的工作量,完成施工至少需要6个月的时间!”瞿超思索片刻,坚决答道:“船到桥头自然直,我们的办法行得通,只是大家要辛苦些。”
为了当好“火车头”,凝聚起攻坚的合力,他与项目寸步不离,强制自己执行“12小时以上”工作制,确保有效将各工序精细分解并定期跟踪,使“日计划”督促落实,最终项目按期竣工。
无独有偶。不久,“烫手山芋”又落到了瞿超手里,他需要兼顾深圳中信金融中心的基坑加固工程,即完成5万方土方开挖及33根约1000米长支护桩、40根立柱桩及格构柱、465根约11220米锚索、六道支撑梁约5300方混凝土浇筑的工作,且为了满足业主抢险要求,4个月的工期被压缩至35天。
瞿超回忆道:“工期紧是一方面,现场踏勘时,发现项目基底是滨海回填区的淤泥土质,地质状况非常恶劣。但再难,也不能失败。”
经项目团队多方考量,他们决定大胆突破传统工艺,实现“弯道超车”。联合行业内知名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后,选用了16米超长钢护筒成桩,并从“逆作法”和“法兰对接”获得灵感,将支撑梁从下往上施工,并将立柱桩、格构柱分段施工,顺利以高质量履约实现了“4.20”节点目标。
激活“1+1>2”的潜力
“我们都怕瞿总,因为他要求很多。”曾在深圳南开大厦担任项目技术员的小李笑称。
瞿超回应说:“员工怕我,才能将人员管理落到实处。平时,我会要求他们协同推进每一项业务,做到联动履职,使他们融入中心工作。我还定下规矩,每个员工都要深入现场跟班学习,通过实操体验提升综合业务水平。”
瞿超坚信,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合作,专业融合更能强化过程控制,为施工生产带来“1+1>2”的效益。为此,在“传帮带”工作中,他更加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帮助员工构建大局观。
不足三年时间,这个项目便培养出了1名项目经理助理级、2名项目经理级的年轻人才,为企业打造低龄化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回乡路漫漫,追梦路更长。于瞿超而言,更为重要的是疾行不忘初心、躬耕不悔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