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劳动奖章

杨祝良:与“菌”共舞 行走在高山峡谷里的“追梦人”

2020-07-07 07:41:01 来源:云岭职工

  永远的“中国心”

  1997年底,杨祝良从德国留学回国后,没有任何科研经费,他一连写了几份科研经费申请书,由于经费审批需要一个过程,他就一边自费做研究一边等回音。

  就在这期间,他收到了一封图宾根大学的来信,打开信看到一半,信中的内容让他激动万分。

  原来,他获得了学校优秀博士论文奖,校长要亲自为他颁奖,这是学校给出的最高赞誉。

  杨祝良因科研任务繁忙抽不开身,刚好有同学在德国,学校也允许代领,就请同学帮了这个忙。

  随后,他申请的科研经费也审批下来,他把全身精力投入到项目研究中。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国内外同行的支持下,2005年,他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直到今天,导师的影响仍伴随着他。

  现在,杨祝良已经培养了20余名硕士生和博士生,每次杨祝良都会提醒他们,做研究就要敢于质疑。

  做出成绩后,邀请他参加会议的信函像雪花一样飞来,但杨祝良一概回绝。

  他说:“科研靠的是实干精神,如果我每个会议都去参加,哪里还有精力搞研究?”

  在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里,摆放着一排排海尔冰箱,杨祝良打开一个温度显示零下28度的冰箱,拿出一个长约3—4里厘米的培养皿说:“这里面的孢子,培育出来的种子可以种植1000多亩羊肚菌”。

  早些年保存种子的冰箱,全靠进口,一台冰箱就要100余万元,现在国内自己也能生产了,同样功能的冰箱只要30万元左右。

  杨祝良说:“科研要自主研发,才不会被别人‘卡脖子’。”

  曾经,有海外科研机构向他伸出橄榄枝,但他一口回绝了。他海外求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

  在致力于科研的同时,杨祝良还收录了云南多种常见的有毒蘑菇,为了降低老百姓吃菌中毒风险,他通过电视、讲座等各种途径,普及毒蘑菇识别及中毒防治知识,并总结出了“头上戴帽、腰间系裙和脚上穿鞋的野生菌不能吃”“不要食用黄罗伞和白罗伞,其生长的旁边一定有剧毒鹅膏,很容易误食中毒”等安全吃菌黄金法则。

  2017年1月,他主动牵头编写和印刷了“云南常见毒菌(毒蘑菇)”宣传画,用于云南广大地区免费宣传。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是西汉著名词赋家枚乘《七发》中的名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要弄清楚山川地理的情况、对草木名称及本性进行透彻研究。这8个字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所训,杨祝良已经把这种科研精神融入到云南的山山水水中。(文/何家票 吕六花 图/罗罡)

1 2 共2页

编辑:姚怡梦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