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工会人物-正文
张雷威:精准扶贫先行者(图)
//www.workercn.cn2016-05-05来源: 中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张雷威(左)与帮扶农户交流

    阳春三月,陕北黄土高原依然光秃赤裸。走进米脂县沙店镇史家洼村,才能看到山沟星星点点的绿色。张雷威反复提醒村民冯友飞夫妻:“把羊关好,千万别‘跑青’,为了一口草拼命跑,又吃不饱,还会拉肚子。”

  2014年冬,张雷威帮扶他们养白绒山羊,这不到半年,大羊小羊关满几圈。“跑来跑去数不清楚,有40多头吧;那边的母牛也下了一只小牛;去年打了十几袋小米、一百多袋玉米、60多袋洋芋,还有黑豆、小豆、杂粮……”站在羊圈里,59岁的女主人苏海燕满心欢喜地给老张报收成。

  老张掰着指头帮她算账:“母羊一年下两季,年底能到60只,五一开始剪绒,冬天卖肉,一头按500元算,光这一群羊3万;秦川母牛1万,小牛5000元没问题……今年冬天我来帮你弄,卖个好价钱。”临走,老张半开玩笑:“但你要好好养,养不好我以后不跟你们打交道了。”“是咧,是咧,你就放心吧。”

  从2000年下乡扶贫至今,张雷威就是这样,代表陕西省电力公司、榆林供电公司,在神木、吴堡、米脂、佳县、清涧、榆阳等6个县区的56个村定点扶贫,让2000余家贫困户脱离了贫困,过上了充满希望的好日子。

  扶感情,扶观念

  最初,张雷威到神木县芹菜沟村扶贫,早上进村,晚上返城,三天过去,只认得几个村干部。村民的眼神满是不信任,有的直接问“你也是转一转就回去了吧?”老张心想我可不是“水上漂”。村头废弃的小学有三间房,老张决定在这安家:除杂草,刷房子,安玻璃,盘土炕……

  两天后,炊烟升起,村民有些惊讶——这人跟别人不一样!之后,他白天上山挖野菜,实际上是专到地头和村民拉家常;晚上,灯开得亮亮的,引来三三两两谈天说地。

  一周后,召开村民大会,“咱村”的村容村貌村情、谁家几口人几亩地几头牲口、谁家娃在上学孩子在哪打工,头头是道。村民刮目相看:这个老张真不简单哩!

  十天后,老张采取了第一个行动,把在外打工的劳力、也是各家的主心骨都叫回来栽树。可是当200棵枣树苗刚从外地拉回,遮天蔽日的沙尘暴来了。“把他家的,这还栽不栽吗?”村民们拄着锄头纷纷来问。老张心想,首次行动失信,以后还怎么叫人呢。“不就是一点风沙嘛,栽!”他留下一个人做饭,自己带头挖坑浇水。沙粒打在脸上生疼,尘土黏住了头发,但没有一个人退缩。晚上,他留下大家。便饭,野菜,袋装食品,几杯薄酒下肚,话匣子全打开了。

  “要和村民交朋友、拉家常。逢到饭点不要客气,村民吃啥你端碗就吃;上炕盘腿,没有凳子蹲下;渴了水缸里的大勺舀起就喝。你不嫌弃,他就觉得你看得起他,才跟你说心里话。情况摸得越深越准,越便于工作,也才能避免搅入村干部和村民、新老干部、不同氏族之间的矛盾。”这是张雷威十几年扶贫的首要经验,也是他到每个新地方工作的下手之处。

  不过,老张并非把感情当作手段,他是对农民真好。小到把路遇的村民捎一段、调解邻里矛盾,大到联系医院、帮孩子找工作、随手救济可怜人,不胜枚举,以至于公司的保安都习惯了:“只要是农民来公司,不用问,一准是找张主席的。”

  和农民打成一片,老张才着手扶贫,不过最先扶的是观念。村民最关心的是带了多少钱、搞多大项目。一位村干甚至“启发”说:“某某村的扶贫干部放下5万元就再也不用来了。”老张不理会,他只管问:“你们最需要我做甚?”回答往往不是开个煤矿,就是架桥修路,动辄千百万元。

  “公司再有钱,也不会漫天撒,天底下没有白吃馍馍的道理,我来扶贫就是要找到一条路子,在关键的地方帮扶一点启动资金,让大家以后能靠劳动长期受益。”16年来,老张不管在哪,都要反复给村民讲这个道理。

  对有害劳动,老张极力劝阻。有次开完会,发现地上有不少黑痰。一问,有人在小煤窑打工。“别看现在挣几个钱,将来得上尘肺病还不够药费。”“要命的事,给多少钱都不能干。”村民因此而离开。

  还有,改养骡子为养牛,科学、卫生养猪,放弃窑洞羊舍,提升家庭作坊,正确对待疾病,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很多村民的生活生产观念从此改变。

  底数清,项目准

  记者随张雷威走访了他在米脂、神木、吴堡3县扶持的多个贫困村。车子下了高速就拐进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岔岔,进村的小路极难辨认,老司机甚至乡镇干部也常走错,但老张从没错过:“咦又走过了,在那个杨树前右转。”一进村,他能马上叫出村民的名字拉家常。大家都很惊讶:“张主席,你都60了,怎么记得这么多?”

  “其实啊,开始也不行,我就想了个办法。”原来,老张总是揣着个本,贴着全村的名册。驻村后逐户核对,把了解到的新情况补上去。随着交道越来越多,村民的情况深深地刻在了老张的脑海里。十几年来,老张留下了5大本几十万字的“扶贫日记”。

  “把每天看到的人和事,村里的具体困难、潜力都记下来,谁家牛羊养得好,谁家地种得好,谁家子女培养好,你掌握得一清二楚,你就有了发言权,村民就信得过你。”

  底数清,必然项目准,扶贫没有不见效的。“把所有的情况综合起来分析,共性的原因,比如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制约,就在这方面立项目;个性的原因,就各家各户具体解决。”

  吴堡县下山畔村十年九旱,这个村的红枣个大、味甘、色艳,供不应求,就是产量小。老张一调查,产量也有高的时候,就是雨水好,但雨多虫害重,收入跟天旱差不多。老张来了思路。他向省电力公司申请了15万元,在山上修了15口集雨水窖,利用水窖提前打药防虫,同时请人教村民科学栽植、修剪。只一年,1820亩枣树变成了“摇钱树”,每年稳产75万公斤以上,收入300多万元。该村至今仍然是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在神木县芹菜沟村,用抽水线路改造工程解决了村民种菜灌溉的瓶颈;在米脂县高家圪崂村,用45个太阳能路灯解决了夏夜交易小鸡的制约(白天规模交易死亡率太高);在吴堡县车家塬村,用电暖加热器、烘茧炉项目解决了育蚕、烘干困难……老张扶贫的56个村中,几乎村村皆有他留下的基础设施项目,其中不少撑起了村里的支柱产业。

  在吴堡县冉沟村扶贫,老张偶然发现霍家三代人都会做空心挂面,劲道韧性、均匀不糊锅,只是家庭作业、包装粗简,一天只能做一袋面。他就鼓励霍老汉改进工艺、包装,尝试进超市。后来出差乘飞机,他把机上的食品调味袋、醋袋拿回去给老汉看,让他把整捆改成多束小捆。按照这个思路,霍老汉注册了“老霍家挂面”商标,现在已发展到30多亩的厂房,年产挂面300吨,安排就业50多人,成为舌尖上的美食。

  16年来,老张针对具体贫困户,一户一策,宜羊则羊,宜牛则牛,种植、加工、兴学、介绍工作、调解矛盾、帮助看病,乃至自掏腰包扶危济困,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脱贫致富,这样的事多得说不完。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