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干部不实干、不同人民同甘共苦,就会脱离群众”
当年的张家泉村是出名的穷村、乱村,“好手好脚的都干不好,一个伤成这样的人,能当好全村的家吗?”71岁的张茂兴是当年的村大队长,他回忆说,“当初老朱当村支书,能干成啥样,俺们心里没少嘀咕”。
而朱彦夫后来显出的本事,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料,支书一当就是25年。
朱彦夫当支书时,干了四件大事:一是造田,改造1500多米长的“赶牛沟”,垫土成田。二是治山,栽植松柏、刺槐,发展果树、花椒树。千亩荒山变成“山顶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三是打井,苦干一个冬天,第一口大口井竣工,人畜用水、浇地灌溉都在本村解决。四是架电,朱彦夫为了村里通上电,从1971年起,前后断断续续跑了7年,行程两万多公里,才备齐了15公里的架电材料,将光明送到村里。
当了25年支书,朱彦夫的体会是,“干部不实干、不同人民同甘共苦,就会脱离群众,不能同大家同劳动,是当不好干部的”。他总结出两条工作经验:一是,独立行动;二是,亲自到生产第一线与大家同劳动。
朱彦夫刚开始当支书,大伙儿总是说:“你只要在家坐镇指挥就得。”可他觉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定要到山上去,督促生产。但问题随之而来,只要他一露面,谁见了都要忙不迭地上前搀扶,走得远了,这里送那里接,前呼后拥一大帮。
“我是残废军人,又是干部,目标大,容易引起大家的称赞和同情……”朱彦夫觉得,这是同情也是批评。“这绝不是一般的生活细节问题,而是思想上娇气和官气的具体表现,今后绝对不能叫这种作风合法化。”
于是,朱彦夫决定一个人夜间上山检查生产。山坡并不平坦,白天走路还会骨碌骨碌滚下去,更何况是晚上。为了轻快少摔跤,朱彦夫有时干脆把假腿和双拐搁在路边,跪着走、爬着走,甚至滚着走。
第二天,小队长汇报时,他心里早就有数了。25年来,村干部没人敢糊弄他。
朱彦夫当时用的假腿,是铁皮和木头制成的,重有17斤。装上两个小时就得卸下来,走不上一里路就磨得痛。村里打井那年冬天,头顶上的热气都能结成冰霜。朱彦夫有天去工地,在外面待了3个钟头,腿由痛变麻。他感觉有点不妙,、想把腿卸下歇会儿,可费了半天劲儿,用牙咬、胳膊砸、往石头上磕都不行,原来是泥水、断肢磨破流出的血水混在一起,硬是把假腿和伤腿冻住了。
赶上外出,朱彦夫的假腿一穿就是几小时,十几小时。假腿不能下蹲,解便成了最大的难题,为减少排便次数,朱彦夫每天只吃一点点东西,甚至吃药也是干吞。
有年去博山跑电料,为省下住宿钱,晚上他就在马路边枕着一条假腿,怀里抱着一条假腿睡觉。过路的人以为他是个要饭的。
第二天,突然赶上大雨,土路都冲垮了,汽车不能跑,只好回县里。博山到沂源有40多公里,还要途经松仙岭,山太高,朱彦夫根本上不去,他挨门挨户问,有没有独轮车。后来,他看见了一头驴,给了老乡15元,让他送。驴上没鞍,朱彦夫没手,上岭时,他顺着驴屁股往下溜;下岭时,又从驴头往下栽。过了松仙岭,他摔下来几十次,浑身是伤、浑身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