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从103.5米到313.5米的跨越
在2006年10月南海番禺油田的求助中,金锋第一个出钟,下探水深103.5米处,行潜,拆下大法兰。
“金锋首次深海行潜成功,为我们饱和潜水技术提供了最翔实的数据。”57岁的郭杰说。他是300米氦氧饱和潜水团队的总指挥,“饱和潜水需要人、技术、仪器共同配合,行潜之前都只能算是实验,只有人真正出钟行潜成功才能获得世界认可。”
7年后,2014年1月9日13时,胡建、管猛、董猛、谭辉、罗小明、李洪健6名饱和潜水员进入300米饱和潜水设备生活舱开始加压;1月12日零点,潜水钟载着胡建、管猛、董猛3人组成的第一钟与饱和舱分离向深海下潜;零点50分,胡建第一个出潜,300米深海处第一次留下了中国人的身影,“风浪出乎意料的大,我很难保持身体平衡。这个地方鱼类要比200米水深海域少很多,就看到几条小鱼,干活儿的地方都是泥。”胡建说,遗憾的是水流速度太快,潜水服上的搭扣被冲开,他返回潜水钟内。
金锋盯着监视器,心中紧张,300米深潜是上海打捞局、金锋工作室整个团队的使命,更是叶似虬老人毕生的追求。
常人承受的压力是一个大气压。在300米的深海里,潜水员要承受的压力是31个大气压,比常人多30倍。“加压的时长、队员舱内休息时长,稍有不慎,潜水员就会出现骨头疼痛感觉。”金锋说,我们用了7年时间寻找最佳方案。
再向500米深度挺进
1月12日2时22分,潜水队员管猛从300米饱和潜水作业船的生活舱中出舱。“有了胡建第一次出舱经验,我心里踏实多了。”管猛回忆,这次装备没出意外,但却遇到严峻的自然挑战——海底水流太大。为保证潜水员的人身安全,金峰又把他叫回了潜水钟。
为避开急速水流,金峰决定让潜水钟再往下3米,安放妥当后,第三名潜水员董猛出舱进入海底探摸巡查,金峰嘱咐他“到水底探一探”,此时已是凌晨3时33分。早上5时9分,3人乘坐潜水钟返回到位于甲板上的生活舱里。1月12日早上8时,李洪健、罗小明、谭辉乘坐潜水钟再次下水。10时54分,第二钟李洪健出潜,当他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入313.5米的海底时,作业船上响起了阵阵掌声。
此时,李洪健的妻子在电视机前哭了,她终于知道自己的男人是干什么的了。7年来,两人共处的日子不足800天。李洪健说,封闭训练,一有任务在船上待上个把月是家常便饭,“每次从船上下来,感觉世界都变了,自己却错过了。”胡建说出他的遗憾,“我错过了孩子成长的经历,错过了陪伴妻子、父母的生活。”
3月17日,全国总工会决定在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对郭杰、胡建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叶似虬得到消息时,心中兴奋,脸上平静。这是他收获一生心血的时刻,尽管表彰名单中没有叶似虬的名字。他不需要表彰,他需要的是下一个目标——向500米饱和潜水挺进,“我老了,但还想为国家做点儿什么,300米深潜基本覆盖我国沿海大陆架深度,但走向深海的石油开发,对海洋的深潜水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工网记者 于宛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