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国家博物馆的展厅里,常常会看到一个戴眼镜的“大哥哥”,跪坐在一群孩子中间进行讲解。这个孩子嘴里的“鹏鹏哥哥”,是国家博物馆的志愿者张鹏。
2003年,当时还是中国政法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张鹏就靠着丰富的文史知识和因缘际会,在众多面试者中脱颖而出,成了国家博物馆的志愿者,一干就是十几年。
之所以坚持用跪姿给小观众讲解,出自于张鹏心里对孩子们的尊重:“和孩子们保持平视,在讲解的同时看着他们的眼睛,这样可以观察到孩子们的反应,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真诚。”由于讲解方式细腻独特,张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在志愿者圈中也有口皆碑,大家夸他真正做到了“因人施讲”。
从2008年开始,张鹏将讲解重心放到了小观众身上,尤其是一年级到四年级左右的小朋友。为了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到了解历史文物的过程中来,张鹏在讲解方式上费了不少功夫。“大家来猜一猜,下面4件文物里,你们觉得哪个年代最古老?”张鹏用此类选择性的问题,引导孩子们对文物的观察与思考,让他们先讲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再一个个做出详细解释。张鹏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大朋友”,与小朋友们“分享”着精彩的历史故事。
多年来,他高兴地发现,有时候一个孩子听过他的讲解后,会带着一个班的同学来参观,甚至还有一个整年级或学校的学生邀请他去学校进行讲解。“我家里有一柜子的礼物,都是孩子们送给我的”,令张鹏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叫朵朵的小朋友送给他的一本书。书的扉页上,朵朵这样写道:“这本书是送给你的,请你每天都看”。稚嫩的话语,真挚的情谊,让张鹏感到特别温暖。
去年的一天,张鹏在国家博物馆做讲解,一个年轻人走过来跟他告别,说自己就要离开北京了。他告诉张鹏,在七八年前,张鹏曾经摸着他的头,给他讲述过四羊方尊的故事,他今后去往别的城市,还会继续到当地博物馆去了解历史和文化。十几年来,张鹏贴心细腻的讲解伴随着许多孩子成长,他把对历史文物及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潜移默化地植根在了孩子们心中。
像张鹏一样的志愿者,国家博物馆还有很多。他们让博物馆走近大众,生动地讲述着文物背后的故事。
(陈 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