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蒋乙嘉:让土地充满希望
//www.workercn.cn2014-05-19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帮农民重新拾起对土地的信心

  当初刚回到拱市村时,蒋乙嘉发现乡亲们早已淡漠了对土地的眷恋——田间地头杂草丛生,山坡地撂荒过半,山下水田荒芜三成。

  走南闯北的蒋乙嘉清楚,拱市村弱,弱在基础设施。要让村民对土地有信心,就得改善生产条件。

  2007年2月,蒋乙嘉在村两委的协助下,拉开了改革序幕。

  蒋乙嘉用的全是新招数,招招“过筋过脉”。修条好走的通村道,这是头一招。蒋乙嘉说:“路和水,是乡村的左手和右手,是发力的关键。”

  蒋乙嘉找来机械,组织了50多个村民,轰轰烈烈地干开了。吃冷饭、喝冷水,顶寒风、挨雨淋,这都不算什么。在扩路基时,遇到天下雨,路面积水,工程车进不去,他就抄起水瓢,蹲在水坑边,一瓢一瓢地舀。

  蒋乙嘉做事,总喜欢别出心裁往远看。按常规,修村道路不超过三米五宽,但蒋乙嘉硬要加宽一米。

  路基增宽,会占去一些村民房前屋后的边边角角。有人不干了,有的人甚至说伤一窝菜都不行。蒋乙嘉不生气,白天带人筑路基,晚上和村支书一道上门,耐心沟通:“水深好行船,路宽好跑马,别看现在村里没有机动车,等将来村子观光旅游发展起来,车来车往,怕还嫌路窄呢。”

  有了通村水泥路,蒋乙嘉开始治水。新修水塘,蒋乙嘉再次独辟蹊径。

  丘陵地区的蓄水池,历来都建在坡上,由几条山水沟串通,靠下雨来蓄水。年头儿久了,池塌,沟垮,水枯。

  蒋乙嘉背上军挎包上路了。他到外县“小水利样板村”去考察。回到村里,他主张把山上的池子搬到山下修成水塘:“水往低处走。水塘低,容易蓄水,不易垮塌,还能节约一大笔维修资金。” 有人不同意,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先拿出钱,组织人力,把摊子铺开再说。

  2008年冬天,滚滚寒流难挡拱市村水塘修建工程的一派火热。铲土,10多台挖掘机臂膀高扬;筑堤,蒋乙嘉和村民们挥汗打夯。3年以后,拱市村在低洼的田边地角修成了21口蓄水池,这个旱山村一下子粼光满村。

  今年初春,川中丘区持续春旱,拱市村却池池碧水,鱼跃人欢。

  让乡村插上腾飞的翅膀

  农场当兵20年,蒋乙嘉脑子里一直装着东北大平原,装着机械化,他要让拱市村走现代农业之路。

  他找到村支书朱忠华,谈出自己的想法。朱书记一听很高兴:“搞现代农业,我和村民们早就在盼。”

  拱市村农业合作社在鞭炮声中挂牌成立,土地流转开始了。一连几天,村民们就像在过年,又兴奋,又忙碌,开大会,签协议。

  蒋乙嘉告诉记者,首批流转的1000亩土地,一年的流转费用要40万元,但手头的钱已为村上基础设施建设花得差不多了。他从来没有这么犯过难。他再三说服妻子把长春和北京的两套房子卖掉。不久之后,蒋乙嘉又得到县政府的一笔项目资金支持。

  走出资金困境,蒋乙嘉在山上山下到处转悠。他看到每一处坡坎脚下都堆着一层厚厚的风化土,那些土堆了很多年,只要把它刨开,生产便道有了,土还可以栽果树。蒋乙嘉一阵惊喜,又出新招——

  抠土开道,修建生产便道,打通耕地的“末梢神经”,农业机械开进高低错落、零星小块的丘陵耕地不是梦!

  经过3年苦战,21公里的生产便道蜿蜒盘旋,如丝如带,给拱市村平添一道风景。四川省农业部门专家考察后评价说,拱市村为在丘陵地区推行农业机械化开了先河。

  闲置了多年,成了野鸡窝、野兔林的撂荒地,芭茅草高过人头,灌木密密丛丛,蒋乙嘉带着村民斩草、松土,600多亩撂荒地,一个冬天就露出了紫红、疏松的“真面目”。他在10多个山梁上来回奔走,指挥10多台推土机、挖掘机挖高填低,硬把斜坡变为了平地。

  阳春三月,走进拱市村,正是满眼生机。山上,柚子、李子、柑橘、核桃错落有致,果树间种植了花草苗木。山下,水源充足,土地平整,大米、玉米、小麦各种粮食作物正跃跃生长。

  蒋乙嘉深爱着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也塑造着蒋乙嘉。2013年11月,拱市村党支部换届中,全村党员一致推选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刘裕国)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