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在喀什扎根的上海年轻人
//www.workercn.cn2014-08-26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体会到工作的价值

  即使吃苦的准备做足,但看到住的地方时,大家还是不免打起了“退堂鼓”:那是一间当地学校的旧宿舍,没有洗澡的地方,厕所远远的在房间对面,晚上要走一长段黑咕隆咚的路。

  几天过渡期后,在当地领导的帮助下,这才搬到了当地的一套廉租房。卫生设施有了,可停电停水仍然是家常便饭。房间里也没有电视和电脑,正好让爱看电视剧的娄妹戒掉了电视瘾。

  考虑到三个人的专业背景,加上上海援建叶城分指挥部和当地的很多部门都缺少人手,没有丝毫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们被“赶鸭子上架”上了第一线。

  娄妹先是被分配到叶城县企业工委,又被借调到了叶城县委宣传部。她的工作,是为叶城唯一的一张本地报纸《叶城时报》供稿。

  娄妹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做记者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可她立刻喜欢上了这份新工作。

  挎着照相机,揣着采访本的娄妹,出没在叶城的大街小巷和山山水水。一开始,她惊讶于这里有些乡村的贫穷。一次下乡采访,刚在一位老乡家里坐下,瓢泼大雨不期而至,土屋里也随着下起了“中雨”,采访随之泡汤。看着这样的场景,她心里多想能立刻为老乡们做些什么。

  渐渐的,她也开始享受老乡们的热情。只要一看到她,就“大记者”“大记者”地叫。只要一说口渴,就有老乡立刻爬上树摘桑枣给她吃。

  娄妹开始习惯了不同于湿润的上海的干燥天气,习惯了不同于小笼包、粢饭糕的手抓饭、拉条子。只要有空,即使领导没有特别布置,她也会拿起照相机和记录本,跑出去寻找自己眼中的新闻。

  她越来越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叶城那些还比较落后的乡村,很多老乡从来没有看过电视。他们了解外界的唯一渠道就是《叶城时报》。我会把采写的上海援助叶城的最新情况,还有叶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都发表在《叶城时报》上,让老乡从这个窗口看看外面的世界。”

  纪伟成了叶城县发改委的一员。工作中要参与审计许多工程项目,还要和大量的数字打交道。对于从没接触过类似工作的纪伟来说,如何上手是个大难题。

  第一次和同事一起去参与项目。对方看着怯生生的她,轻蔑地说:“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丫头,能搞得懂这么复杂的工程?”

  先天不足,就靠勤奋来补。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被用来看专业书籍和材料,遇到有不懂的地方,就拉着同事反复问。年底接到一个重点项目,涉及的材料堆成小山。为了一次过关,纪伟在办公室整整泡了两天两夜没回宿舍。实在累得不行,就趴在桌子上打个瞌睡。等到最终评审时,她拿出的材料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那一刻,没有人记得这个小姑娘,还只是一名上海来的志愿者实习生。

  毛德祥在上海援建叶城分指挥部度过了第一年的志愿期,工作能力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但在第二年续期时,他还是坚持要去圆自己的支教梦。虽然学校的条件,比起指挥部差了很多。

  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毛德祥倒是乐在其中。他的“孩子王”生涯持续了一年半后,又被借调到叶城县团委,做来自天南地北的志愿者们的“联络官”,他的宿舍成了大家聚会的“据点”。每位来叶城的志愿者,都知道“有困难,找毛哥”。

  按照规定,所有志愿者的服务期都是一年一续,最长3年。每到聚会时,三个人总会问对方:“下一年,你还续不续?”而每次得到的都是相同的答案。

  “当然!”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